越南人看待"中国人"这个身份比想象的更加复杂
在越南越池出差,酒店的附近,有一家越南餐厅。那天我接到国内同事的电话,因为用中文交流,旁边的三位年轻人突然转过头来。我观察到他们的眼神里,有一种很复杂的情绪。
我总共在越南待了 20 天,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工厂所在的开发区,经历了好多次类似这样的、身份暴露后的互动。
在这里,我想把真实的感受分享出来:
第一次身份暴露,消失的微笑周末的中午,我去吃越南特色 PHO。我用在手机上学来的越南语,磕磕绊绊地跟老板点单。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瘦瘦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脸上总带着十分和善的笑容。
他给我盛了一碗牛肉米粉,我习惯性地说了声 “谢谢”。可老板脸上那标志性的笑容突然消失了,之后再也没有与我有过眼神交流。那表情算不上敌意,但肯定也不能算友好,复杂得让人不知如何表述。
此刻我突然明白,在中国,“中国人” 这个身份是有重量的。后来了解到,这位老板参加过 1979 年的边境冲突。对他这一代人来说,中国是个复杂的存在 —— 曾经是友好的邻居,也曾经是历史上的对手。这种复杂性,藏在他避开的眼神里。
与越南年轻人的聊天:羡慕与担忧交织公司里的越南同事大多二十到三十岁,很多人去过中国,要么旅游,要么留学,对中国十分了解。
“你们中国的电视剧很好看,王一博长得很帅,你的华为手机很厉害,质量很好。” 他们会这样跟我聊起中国,但我发现,身边几乎没有越南人用华为手机。
谈话中总夹杂着一种羡慕的情绪,可一位越南女同事也直言:“你们中国太强大了,我们很有压力。”
另一位越南男同事则说:“我们越南很多习惯和风俗是向你们中国学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想保持自己的特色。”
这种既羡慕,又担心被中国文化冲击所掩盖的心理,在年轻人中很普遍,矛盾却极具代表性。
越南商人:纯粹的生意逻辑周末休息时,越南同事带着我们几个中国人去当地菜市场体验烟火气。有个水果摊的老板一眼就认出我是中国人,笑着说:“中国人,欢迎来越南。” 我当时特别惊讶,没想到这里的小贩都会说中文。
看老板很热情,我便打算买个榴莲。他说 16 元一公斤,确实比国内便宜。我用刚学的越南语还价,老板愣了一下,夸我 “越南语很好”,随后说可以便宜些,最后以 15 元一公斤的价格买了两个。
在生意场上,一切都很直接、纯粹。在越南商人眼里,中国人就像 “移动的钱袋子”,这种心理很现实 —— 目的只有赚钱,不会因为你是中国人而表现出格外的好或不好。
主动回避的政治问题接我们的司机是越南人,早年在广东做过生意,中文很好。一次去公司的路上,我问起他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他笑了笑说:“每个国家都有很多问题,我们只是普通人,对我来说哪个国家都差不多。但你们中国人很聪明,很努力挣钱。”
我听出他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便没有继续追问。这种回避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既不想激化矛盾,也不想选边站队,而是聪明地选择了中立。
在越南的这 20 天里,我渐渐明白,越南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没那么友好,也没那么对立,而是充满复杂与矛盾。这其中既有历史因素的影响,也有当下中国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与机遇。
其实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用自己的行为塑造中国人的形象。在越南的每一次交流中,我都努力表现出友善与尊重,他们给我的反馈,同样是友善与尊重。
最后我想说: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也难以预知未来,但作为民间交流的个体,友善的行为一定会带来正向的反馈,这也是促进两国关系的基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