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越早睡越好?医生提醒:上了年纪的人,睡觉尽量要做到这4点
“晚上早点睡,老胳膊老腿少遭罪。”这句顺口溜被医生反复点名,不是唬人——夜里拖到十二点以后,身体像被关了总闸,第二天眼睛睁不开,血压还容易蹿。可很多叔叔阿姨听完还是犯嘀咕:我半夜两点睡,早晨十点爬起来,也凑够八小时呀!行不行?今天把话挑明:年纪上来后,光算小时没用,四个细节要跟上,不然睡了也白睡。先说作息。医院门口那块电子屏天天滚动“固定时间上床”,可真正做到的没几个。张大爷退休后,晚上爱追历史剧,十集一气儿撸到凌晨,结果早上七点去跳广场舞,腿抖得像筛子。医生一句话把他噎住:“您把生物钟当拖拉机,可它本来就一块小手表,晚一点都走偏。”固定时间就是护表壳,最好十点左右灯全关,早上六七点见光起身,日头替你调闹钟,比啥药都硬气。
熬到深夜的人常说“我不困啊”,那是灯光把褪黑素吓跑了,假精神。老伴在旁边翻来覆去,抱怨你一夜看手机闪瞎眼;其实她没睡实,也惨。家里灯别用冷白光,九点后改暖黄,暗一点,脑子自动切入“夜间频道”,瞌睡沙沙往下掉。
再聊睡姿。年轻人任性趴着睡都能缓过来,六十岁还蜷成虾,就等着早起喊腰疼。刘阿姨仰卧不习惯,天天抱个大枕头团成球。三个月后去拍片,脊柱弯得像旧水管。医生让她侧卧+小抱枕撑腰,这招简单,第二周痛就少一半。别小看枕头,过低脑袋后仰打呼噜,过高脖子拧巴,标准高度就是让下巴与胸保持轻轻五度夹角,别较劲。
床垫呢?太软像陷泥潭,翻身得用蛙泳;太硬又硌得骨头疼。拳头压下去下沉三厘米左右,差不多。别觉得讲究,大半生都在床上混,花点钱值当。
很多人午睡一躺两小时,美名其曰“补觉”。医生摇头:补觉像充电宝,20~30分钟刚好,时间长了就把夜里的电掐断。李叔午睡过头,晚上十点还精神十足,翻身折腾到一点半,第二天继续恶性循环,血糖都跟着飘。午后吃完饭,找张靠背椅,闭眼小憩半小时,手机定闹钟,铃声一响立刻起,不留恋,越拖夜里越遭罪。
再说活动量。白天窝沙发,看电视一坐仨小时,身体分不清昼夜,只剩俩字:迷糊。医生建议,下午三四点去院子里遛一圈,晒晒太阳,走到额头微微出汗就收。光线+运动像大自然给的指令,告诉身体“晚上要休息啦”。
第四个雷区是安眠药。年纪一大,看见小药片就安心,仿佛睡眠开关。可药物一旦成瘾,剂量蹭蹭往上加。隔壁王姨从半片加到两片,后来白天头昏到扶墙。医生劝停,她吓得哭:“不吃我就睡不着!”幸好改用“逐渐减半”法,加上睡前泡脚、听轻音乐,一个月戒掉。药救急行,长期靠就像借高利贷,欠息越来越大。
说到泡脚,很多老哥老姐喜欢烫得冒泡,感觉“火力大才走寒气”。其实温度过高反而刺激交感神经,让心跳加快,越泡越兴奋。四十二度左右,水面没过踝骨,十五分钟就好,别拿自己当老铁锅去烫。泡完搽干,脚底抹点乳液,袜子薄一点,不闷汗。
评论一句:睡眠这事,越想“攻克”越失控,它更像小猫,环境安静、节奏固定,就自己蹭过来;你拿棍子赶,反倒吓跑。
有朋友问:“我晚上十点躺着,看手机新闻也算早睡吧?”医生翻白眼:手机蓝光和大脑对骂,褪黑素立刻熘走。真要刷,调夜间模式,半小时内结束;最好干脆买本纸质书,翻两页眼皮就打架,比数羊省力。
还有人疑惑:“我半夜频繁起夜,睡姿正确也没用呀?”别着急,先查前列腺、血糖、心衰,看是不是病。排除病因后,晚饭后少喝水,临睡前再去一次卫生间,减少“夜里巡逻”。床边装个小夜灯,脚一落地有微光,防摔倒。
临近尾声,说个真实小故事。社区里有对八旬老夫妻,老头耳背,老太太心脏早搏,常年睡不好。女儿给他们买了智能手环,记录睡眠波段。两位老人照医生建议,晚上九点熄灯、侧卧、午睡限制二十分钟、绝不碰安眠药。三周后,手环显示深睡比例从15%涨到35%。老太太蹬三轮去早市不喘,老头听得见孙子喊“爷爷”。他们跟我说:“原来睡觉调成规律,比吃补药管用。”
最后留个悬念:现代人玩转生物钟的招儿层出不穷,什么红光眼罩、节律音乐、呼吸训练……这些到底真有用,还是噱头?下回我们拆一拆。先把“四件套”吃透——定时上床、正确睡姿、午睡节制、远离安眠药——要是还睡不踏实,再来留言,我们一起琢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