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电车追尾自燃,救援画面曝光,司机当场身亡,路人透露细节
凌晨的成都天府大道,街上还不算热闹,一辆电车飞速冲过,变道、超车,没几秒,撞上了中央绿化带。很快,车头起火,司机拼命想逃,可车门打不开,窗户也砸不开。周围的人赶来救人,眼睁睁看着火愈烧愈烈,司机最终没逃出来。看到视频的时候,很多人心都揪了起来。觉得害怕,被提醒,也难免觉得难受。有时候大家讨论,一辆车经不经得住撞,一辆电车能不能抗住火。也有人往往忽略了,真正危险时,人能不能活着出来。电车、电池、车门、车窗,平常只想着科技升级,没谁细想,这些“智能”设计是否让关键时刻更难自救。
对开车的人来说,特别是中年上班族、退休老人,安全这事从不遥远。住在成都的李叔每天都在天府大道开车,听了这事摇头:“前天一个人跟我说,现在的新能源车关门都带锁,看着踏实,关键时候被困就麻烦了。”
起火、逃生,本是两个话题,这次全让人撞见。根据事故后视频和路人说法,“起火不到两分钟,烟就蹿进驾驶舱”,有人拿灭火器,有人一拳一拳砸车窗。但现场没人带救援工具,破窗根本无从下手,只能眼看着火越来越大。
“为什么电车火这样难救人?”最多讨论的是这一句。现场了解的人分析,新能源车电池在底部,撞击容易短路爆炸。以前油车也自燃,但一般情况下机械门把手还能开。现在新车用的都是电子门锁,水火不容的时刻,电子系统容易失灵。手动开门设计,反而成了最憋屈的短板。
关注这一事故的不只是司机。“我孩子刚换电车出勤,我赶紧查了查急救锤放哪了。”家住附近的张阿姨说。老人们在旁边讨论,“有没有办法,政府给我们发根铁棒子,车里头位置固定好。”虽然简单,这种呼声的人很多。
视频显示,事故车速度非常快。一些知情路人回忆,“他至少在120码以上。”追尾、擦碰,车速一高,操作错一步就后果严重。追求速度带来的危险不是网络上的故事,多少事情回头一看都是“还差那么一秒”。
遇难司机最后没能逃出来,让人唏嘘。一位通过现场亲历的司机说:“我冲过去时烧得太快了,只能听到车里喊声,窗户怎么砸都砸不开。”这样的场面,把问题摆到每个人眼前:一旦被困,能不能活着出去并不在于多少科技配置,而在于你的“逃生路径”是不是被锁死了。
技术问题之外,大家热议的另一个焦点是救援工具。路人想救人,没工具帮不上忙。实际操作里,没有几个家庭给车里放破窗锤。年轻人觉得方向盘自动锁很“炫酷”,但关键时候锁住的是命。很少人清楚自家车电路在哪里,电池万一起火根本无从下手。
网上讨论里,中年司机们反思得最多。他们知道飙车危险,知道一时爽后患无穷。“开快了,哪怕你车再新,再好,出点小事马上就控制不住。”这种话,很多人听着可能烦,但事故眼前,不得不想:你再快,也比不了命重要。
还有网友举了生活小事:“谁家后备厢里有破窗锤?老车有机械开门键,现在智能化了,躲都躲不开。”不少家有老人或开车上班的人,立马给家里加了安全锤。还有的打算再多学点逃生技巧。
这起电车自燃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不是油车、电车的简单问题,是能不能让困在里的司机顺利逃出来。很多上年纪的人说,以前老车坏了还能自己修,现在一出事全听电脑,“电脑失灵啥都废了”。信息时代里,安全也许回到最简单的原点:“门拉手能不能拉动,车窗是不是能打碎。”
“能活着出来才是核心。”一位退休老工程师说,年轻时他就培训过工厂里的消防演练,“机械结构一定得留个备用的,这才叫保险。”
每一桩事故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许多个家庭。评论区最多的话题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平时能不能预备一手?能不能开慢一点?能不能劝家人留个心?”没有人想变成下一个新闻里的数字,每个人都是家里的一份牵挂。
现在很多人看完现场报道,才意识到,自己家的车原来没有急救装备。有人买了新车问销售,“这车自带应急锤吗?”也有人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提醒父母、孩子,“车速不要快,不要觉得新车高科技了就没事。”
过去有句话,“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安全更是如此。平时觉得逃生锤多余,上车顺带一看,多备一点心思,多一点平安。有人说“人生无常”,但任何一次小心和准备,都值回本。
事情过去了几天,天府大道又恢复了平静。人们依旧上下班,依旧路过那个路口。很多人家里多放了逃生锤,也少了些侥幸心理。回家时看到家人的笑脸,才发现,“平安回家”才是我们每天最该要的东西。
人总要等到身边出事了才会警醒,但任何一次提醒都是有用的。少一点急躁,多留一条活路,我们就不会在新闻里听到那样的故事,也不会在夜里为陌生人揪心。下次启动车子之前,摸一摸身边有没有破窗器,顺手问一句家人会不会自救,这只是小动作,却能在万一时刻救一条命。
开车的人,记得“慢一点”,救人的事儿,给救援留个手段。关心身边的人,从备个小锤开始。你、我、家人,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不因为一场车祸,留下遗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