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糖尿病足拖3个月,只能截肢!医生痛心:早点来就能保住
你见过脚烂到发黑还坚持穿拖鞋上下楼的勇士吗?他不是电影主角,不是硬汉传记里的钢铁侠,而是隔壁楼六楼的大爷,三个月前脚趾破了点皮,他说没事儿,不就刮了个小口子?
结果三个月后,他的脚趾不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而是“坏了脚趾丢了腿”。医生叹息:早来两个月就不会这样了。
糖尿病足不是啥新鲜病,可惜它一出现,往往就像一头披着糖衣的狼,悄悄靠近,等你发现它张嘴咬人时,已经来不及了。它不像心梗那样突如其来,却更像一根慢慢燃烧的导火索,拖得越久,炸得越狠。
你知道吗?糖尿病并不是只影响血糖。它像个不安分的政客,插手全身事务,尤其喜欢“盯住”脚。
为什么是脚?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流供应最弱,又是我们每天踩地走路的第一线士兵,一旦糖尿病把血管堵了、神经麻了,脚就成了被“断供”的孤岛。
有个50多岁的男患者,糖尿病史十年,脚趾破溃三个月未愈,自行抹药、贴膏药、泡热水,直到脚趾发黑、溃烂、坏死,才到医院就诊,最终行下肢截肢术。
这事听着残酷,但绝不罕见。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5%一生中会发展为糖尿病足,其中一半会出现溃疡,溃疡一旦形成,五年内截肢率可达20%。听起来像恐怖片桥段,其实是现实生活在不断上演。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还停留在“少吃糖、多喝水”的阶段。但糖尿病真正的杀伤力,不在于血糖高,而在于“高糖”带来的全身慢性损伤。
血管变脆了、神经不灵了、免疫力也跟着掉线了,这才是糖尿病足的幕后黑手。脚一旦受伤,哪怕只是鞋子磨破点皮,糖尿病患者身体的“修复小队”也可能集体罢工,结果就是小伤口变成大溃疡。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脚没啥感觉。神经病变让他们丧失了痛觉,脚趾烂了都不知道,走在路上像踩在棉花上,等到味道传出来了,才知道脚坏了。这时候再找医生,医生也只能叹气:“上半身我们还能抢救,下半身你得自己告别。”
说到底,糖尿病足是一场“慢性谋杀”,而罪魁祸首往往不是病,而是拖。拖延、侥幸、自我诊疗,才是真正的“黑手”。
很多人热衷于泡脚养生,尤其是糖尿病长者,泡得还特别勤快,水温高、时间长,泡得脚皮发红、发白、发皱。
可你知道吗?糖尿病足患者泡脚,就像把一块生肉放进热水里煮,结果不但不能养生,反而助长感染。神经麻痹的人,热水泡坏了脚也感觉不到疼,泡完一看,脚底一层水泡,细菌早就在里边开派对了。
中医讲,“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糖尿病久了,肾虚、脾弱,筋骨就容易失养,血液运行迟缓,正是糖尿病足易发的体质基础。
气血不到,营养不达,伤口就像荒地种花,怎么撒种也发不了芽。而现代医学则告诉我们,糖尿病足的三大元凶是:血管病变、神经损伤和感染。两者并不冲突,反而互相印证。
有些人说,脚破点皮又不是啥大病,拿点红药水涂涂就好了。这种“老经验”,在糖尿病面前就是“老误区”。糖尿病足的伤口不是普通伤口,它们就像“没有刹车的火车”,不处理就是一路狂奔,轻则感染,重则败血症。
还有人喜欢穿紧鞋、尖头鞋,或者拖鞋踩来踩去,觉得舒服。可糖尿病患者的脚,就像易碎品,必须精心保护。鞋子不合脚,等于每天在脚上刮刀子。那种“穿着高跟鞋走八小时”的勇气,不适合糖尿病人,哪怕是男的。
别以为只要血糖控制得住,就不会有糖尿病足。糖尿病足跟血糖高低有关,但不完全取决于血糖。即便血糖控制得不错,只要血管和神经出了问题,糖尿病足依旧会找上门。它不是你请来的客人,也不会因为你吃了几片控糖药就打道回府。
预防糖尿病足,说起来不难,做起来却得有点生活智慧。每天洗完脚后,别光顾着擦干脚背,脚趾缝、脚底、脚后跟都要细看。
穿袜子前,手伸进去摸一遍,别有线头、硬物。鞋子要软底、宽头,别图便宜买硬邦邦的塑料鞋。指甲别剪太短、别剪成弧形,指甲嵌进肉里就是一个感染大门。
饮食上,糖尿病患者不能一味“控糖控油控盐”控到没营养。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都要跟上,身体才有本钱修复伤口。特别是锌、维生素C、B族,对神经修复和免疫力提振都有帮助。别拿“多吃点糖补补脑”当借口,脑子想清楚,不如脚底安全。
心理上,糖尿病患者常常陷入“我已经这样了,再坏也坏不到哪去”的心态,这种认命式思维只会让病情更快失控。身体是自己的,脚烂了再后悔也没处安上去。与其事后叹息,不如事前自保。
历史上,清代乾隆年间的御医笔记中就有“足烂久不愈,色黑入骨”的记载,只不过那时候叫“痈疽”、“坏疽”,还没“糖尿病足”这个名字。文学作品里,鲁迅笔下的阿Q,若不是被枪毙,说不定也会因“脚气不治”演化成糖尿病足,这是玩笑话,但现实比小说更残酷。
我们总以为疾病是突如其来的,很多致命的病,都是一步一步拖出来的。糖尿病足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忽视、是拖延、是“这点小伤没关系”的轻慢。
别再等到脚坏了才跑医院,别再泡脚泡成“烂脚汤”,别再信偏方把脚贴成“胶水罐”。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拿它当回事。你不在乎它,它就会来敲你的脚。
今天洗完脚,请你低头认真看看它。它是你一生走过的见证者,也是你健康最早的报警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0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管理指南》
3. 《糖尿病足的综合管理与预防》,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