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飞过9次成帮凶?乌克兰指控中国卫星参战,俄国人笑了
乌克兰那边直接点名中国卫星帮俄罗斯导弹找目标,搞得国际上议论纷纷。事情起于2025年10月4日,乌克兰情报部门对外放话,说有证据显示中国在提供卫星情报给俄罗斯,用来锁定导弹打击点。重点是,这些情报不光针对军事目标,还包括一些外国投资的企业。乌克兰外情局的官员奥列赫·亚历山德罗夫在接受国家通讯社采访时,明确提到中俄在卫星侦察上合作紧密,帮俄罗斯识别乌克兰境内战略设施。结果没两天,10月5日凌晨,俄罗斯就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主要打利沃夫和西部地区,造成至少5人死亡,多处基础设施损毁。
乌克兰军事媒体米利塔尼报道,在袭击发生时,至少三颗中国遥感系列卫星——遥感33、遥感33-03和遥感33-04——从利沃夫上空飞过,总共9次。从凌晨零点到上午11点半,这些卫星的轨道正好覆盖袭击区域。乌克兰方面认为,这不是巧合,这些卫星配备合成孔径雷达,能穿透云层获取高分辨率图像,适合实时监测地面情况。官方说法是,这些卫星用于科研、土地资源调查和灾害防治,但乌克兰情报部门怀疑它们的数据被传给俄罗斯,用来校准导弹轨迹。袭击中,俄罗斯发射了超过50枚导弹和数百架无人机,目标包括能源设施和工业区,利沃夫的变电站和仓库被击中,引发大火和电力中断。
乌克兰情报部门强调,这种合作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早在8月21日,俄罗斯导弹击中了扎卡尔帕季亚地区一家美国公司Flex Ltd的工厂,导致15人受伤。那次袭击也被怀疑使用了中国卫星数据。亚历山德罗夫指出,俄罗斯通过这些情报,能更精准地打击外国投资项目,意图制造恐慌,吓退西方资金。乌克兰政府随后对一家中国公司实施制裁,理由是它涉嫌向俄罗斯提供军民两用技术。整个指控基于拦截通讯和卫星轨道分析,虽然没公布直接传输证据,但乌克兰称证据确凿,并与美国情报共享类似信息。
俄罗斯那边反应挺快,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在10月6日的记者会上,直接否认需要任何外部卫星帮助。他说俄罗斯自己的侦察卫星系统完全自给自足,能独立完成战场任务,不用靠别人。这话听起来有点自负,但也间接戳破了乌克兰的说法,等于说俄罗斯不屑于这种合作。俄罗斯媒体转载这些回应,很多民众觉得乌克兰在胡编乱造,试图拉中国下水。实际上,俄罗斯有自己的卫星网络,如格洛纳斯系统和军用侦察卫星,每天覆盖全球,包括乌克兰领土。觉得好笑
中国外交部也没闲着,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说中国对这些指控一无所知,一直保持中立立场,推动和平对话。中国强调卫星是民用工具,用于农业评估、洪水预警和城市规划,从没参与军事行动。北京否认任何情报共享,称这些卫星轨道是公开的,飞越各国上空是常态。确实,中国遥感卫星系列有60多颗在轨,参数允许它们频繁覆盖乌克兰,但这属于物理规律决定的正常运行,不是针对性行为。中国还指出,西方国家如美国Maxar和芬兰ICEYE的商业卫星,早就在为乌克兰提供战场图像,甚至整合进指挥系统,帮助锁定俄罗斯目标。这么比起来,乌克兰的指控有点双标意味。
事件一出,国际媒体跟进报道。路透社和卫报都提到,这反映中俄关系深化,尽管中国声称中立,但已通过多种方式间接支持俄罗斯,比如出口军民两用部件。欧洲时报分析,这可能加剧全球地缘紧张,太空技术成新战场。美国情报也支持乌克兰观点,认为中国在测试卫星实战能力,或许为未来台湾或菲律宾冲突做准备。芬兰赫尔辛基日报指出,卫星情报共享相当于非致命援助,但实际导致伤亡,违反中立原则。
联合国曾讨论卫星在冲突中的作用,但缺乏约束力。乌克兰寻求西方更多援助,制裁中国公司就是信号。俄罗斯继续袭击,10月以来已多次打击乌克兰能源网,造成大面积停电。乌克兰军方加强防御,部署更多雷达监控天空,但面对高频卫星侦察,挑战不小。中国坚持和平倡议,推动中俄乌三方对话,但指控让外交更复杂。
乌克兰的说法站得住脚的部分是卫星轨道数据公开可查,但缺乏传输链条证明。俄罗斯自夸能力,中国重申中立,事件成国际政治拉锯。西方智库如理解战争研究所认为,这可能延伸到其他地区,如巴基斯坦也从中国获取类似情报。全球供应链受影响,外国投资者评估乌克兰风险,部分撤资。太空公司股价波动,投资者关注卫星安全。
乌克兰情报部门继续收集证据,计划向联合国提交报告。俄罗斯导弹库存充足,袭击频率不减。中国卫星群扩张,遥感系列已成全球最大民用网络之一。事件没改变战局,但加深分歧。各国审视太空政策,美国推动盟友开发反卫星技术。中国强调卫星贡献,如灾区影像援助多国救援。
俄罗斯人笑的原因,可能觉得乌克兰低估了他们的实力。卫星每天飞过各国,单凭路过就定罪,逻辑太牵强。乌克兰急需援助,这种指控能博取同情,制造中俄矛盾。国际社会最终看证据,如果没实锤,这事儿就成段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