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短的糖尿病患者,大多有5个特征!若你没有,先恭喜!
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但比洪水猛兽更可怕的是那些不把糖尿病当回事的人。医院里一位老李,才刚过花甲之年,血糖飙得比股市还猛,三年内三进重症监护室,脚趾说没就没了两个,医生一说“截肢”,他才哆嗦着问:“我不是才糖尿病几年吗?”可惜,糖尿病从不讲情面,它看的是习惯,不是年份。
短命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不是输在药上,而是输在生活方式上。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而真正接受规范治疗的,不足三分之一。那些最终走向并发症深渊的,多半都有几个共同的“坏习惯”,这可不是耸人听闻,是血淋淋的统计。
第一个特征:血糖控制全靠“感觉”。曾碰到一位大哥,自称“糖尿病老江湖”,测血糖?那是“新手才干的事”;他靠嘴巴尝:渴得快就是高了,脚冷就是低了。
结果一次低血糖发作晕倒在家,送到医院时血糖只有2.1,差点没醒过来。血糖这东西,不测你永远不知道它有多任性,靠感觉控糖,和蒙眼开车一个道理,迟早翻车。
第二个特征:吃药像吃零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糖尿病不是感冒,不是吃两片药就能好。可偏偏很多人觉得“没啥感觉就没事”,结果药一停,血糖蹭蹭往上冲。研究表明,坚持规范用药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可降低将近30%。可惜很多人把命交给了“侥幸心理”。
第三个特征:不忌口,嘴巴比胰岛素还倔。糖尿病患者最经不起的诱惑不是甜点,是“亲情攻势”。一次春节期间,一位阿姨硬被孙子劝着吃了半斤年糕,结果当晚血糖飙到28,还说:“吃点没事,我吃了几十年了。”她忘了,糖尿病最怕的不是一次吃太多,而是每次都觉得“没关系”。
第四个特征:三高不当回事,合起来就是“三合一炸弹”。高血压、高血脂加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铁三角”。有数据指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人,心梗和中风的风险翻倍不止。可很多人只盯着血糖,却忘了其他指标早已在悄悄“搞事情”。
第五个特征:运动只在嘴上,锻炼从不下楼。有位老大爷,嘴上挂着“我每天都锻炼”,细问之下,是每天楼下遛弯五分钟,回家打麻将五小时。糖尿病不是靠走几步能解决的,它需要规律、持续、科学的运动方式。偷懒的身体,终究会用病痛来找补。
身边的一位老护士说得好:“糖尿病不是病,是一辈子的考试。”答得好,活得久;答不好,命运就拿命来批卷子。很多患者不是死在糖尿病本身,而是死在它引发的一堆并发症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每一个都像狙击手,静悄悄地瞄准你的健康。
那些活得久、活得好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都有个共同点:他们愿意学、愿意改、愿意管自己。他们不迷信偏方,不听信“神医”,每天测血糖像刷牙一样自然,吃饭前看看碳水含量,运动也不靠“心情好”才进行。他们把糖尿病当朋友,不是敌人,结果反倒活得比很多“健康人”还潇洒。
曾有一项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如果在确诊早期就开始规范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是可以避免90%以上的严重并发症的。这不是神话,是实打实的数据。问题是,愿意在早期就“上心”的人,实在太少了。
说到底,糖尿病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老老实实地管住嘴、迈开腿、记得吃药、定期监测这些看似“啰嗦”的事,才是活得久的“秘诀”。别把医生的叮嘱当耳旁风,那是无数患者用生命换来的经验。
如果你没有上面这五个特征,恭喜你,你已经走在正确的路上。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别等到血糖爆表、器官出事才开始后悔,那时候,悔得晚也悔得疼。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2年
2. 《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与并发症预防》,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1年
3.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2015-2020)》,国家卫健委
4. 《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随访研究数据分析》,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20年第38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