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撕下电车遮羞布,10分钟快充仅是吹水!
节假日高速充电压力让很多电动车主对宣传里的快充彻底死心了。这些年车企把“10分钟补500公里”喊得响,真开上高速一试,全变了味。大家最常遇到的情况是服务区前排长龙,心里想着“快充万能”,结果眼见着一辆一辆进去,速度比烧水还慢。有车主干脆说:“所谓快充,就是等得更快地失望。”排队半小时,轮到你了,桩自动降速;十分钟充满那是实验室专利,普通人用上接地气的标准——指望着四十分钟能搞定就谢天谢地。谁都明白,真想一路无忧,还不如提前查好沿路充电点,别期待什么黑科技能救急。
厂家的快充参数其实是给同行看的,比拼台面数据。现场却是另一回事。平时充电桩站点利用率低,节假日突然爆满,运营商也不会平时就囤着大量桩浪费钱。本身桩造价高、配电要求高,小城市和乡镇的站点建得更慢,你要在三线城市高速上找超充,那就是碰运气了。
建设方倾诉成本压力也是实话。好一点的800V超充站动辄百万级投入,一次建五六个桩,每个桩都像几台大型电器一起开。改装电网,选址审批,基本处处都要跑关系。有时候地儿批下来了,却没人敢保证常年都有足够车流回血,还不如先缓缓。
很多人以为快充是未来趋势,但其实大部分地区还有大量兼容性问题和接口不通用的问题。一些新品牌推自家标准,老的服务区却还在用旧协议。到了现场你才发现,几家桩互不兼容,APP上明明显示有空位,到了现场发现插不上——最后只能干等。
有时候问题并不在厂商速度够不够快,而是大家信息不同步。你手机显示某桩可用,可前面刚好有辆故障未修的“无头”车挡着。更别提不同品牌之间的结算、费用标准也五花八门。买车容易,真碰到问题才知道当初没问清楚的细节有多坑。
“车主想要的不是科技秀,是省时省心的真实体验。”
节假日时能不能快速找到靠谱的充电桩、能不能不误事地完成补能,这些最根本的需求,比什么速度纪录都实用。没多少人真较真数据,反倒是希望谁能抓住重要场景,把补充电这事做到有秩序、敢承诺,让人能踏实出门。
政策和市场推动下,新技术引入速度很快,但基础配套远没跟上。不少地方一通突击式上马,后续维护根本顾不上。有的桩一年根本没人用,有的则一年只几天爆满,然后大部分时候闲着养蚊子。运营方也精明,不轻易铺太多桩,被管理成本拖垮。
整个行业各自盯着自己的小目标。新车主数字好看,经销商销量漂亮,可补能生态链并不顺畅。前台喊智能排队,后台却没人负责维修,最后用户只能互相抱怨。说好的“全系统提升”,到这关键一步都停在广告里。
现实是,愿意在家装私桩的主要是城市高端用户,而依赖高速出行的人多半要么靠运气,要么手头常备各品牌桩头和数据线。滤掉营销热度和技术新词,“快”这个字对普通车主来说更像忽悠。他们想要的是没那么多坑,比起加油站省事点就心满意足。
此时,各自为政的问题暴露得更明显。建桩归建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