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今年国庆出现3大“反常现象”,变化格外明显!
国庆一结束,第一波数据就出来了,先别急着吃瓜。热门的那些景点,比起去年客流少了三成有余,前20名景区在10月1日至5日的接待量同比下降了37%。
相反,平时冷门的小地方预订暴涨,像甘肃临夏、贵州黔东南这样的非主流目的地,订单大概涨了215%。
这翻转,比任何段子都真实得多,真让人有点看傻眼。
先聊聊大家到底都往哪儿跑了。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窝蜂涌向故宫、西湖、长城这些老牌打卡点,反而喜欢钻到县城的小吃街、早市和老巷子里去。
朋友圈里晒长城的少了,秀路边云海和摊位早餐的更多。
出门变得在意“舒服不舒服”“值不值”,没人想把假期当成分数来跑,emm 这心态变了。
很多人早在九月下旬就开始改行程,先把预算管一管,再看哪个地方更能放松。
聊天的话题也从“人多不多”换成了“好不好玩、会不会太累”,虽是小改动,但很实际。
小众地成了真正的“黑马”。
年轻人拽着箱子去追云海,退休大妈清早逛大集,抚远看日出、码头喝鱼汤的画面被人写回家炫耀一句“没排队”,比网图更有说服力。
民宿那端也有明显变化:不是那种网红改造的厂房,反而是早市边的小旅店和老房子火了,旺季里小县城的青年旅舍甚至住满了,前台小黑板上写着“晚到自取钥匙”。
有店家在群里交代“垃圾放门口,早上我来收”,这样的接地气细节,比那些高大上的服务更让人踏实。
花钱的方式也跟着换频道了。
大家不太追求那种必须摆给别人看的大价礼盒,宁愿把钱投在“有用、有故事”的东西上。
平台数据显示,10月1—5日,国产美妆的销售额同比上涨了大约84%,涨幅明显。
老字号谢馥春的鸭蛋粉单品销量猛增,差不多是原来的15倍左右,柜台前大多是上班族和妈妈们,先闻一闻再问“真好用吗”。
直播间里比价成了常态,“平替多少钱”“拼多多有没有同款”这类话题热度上升,假期前三天相关搜索暴增。
那种几十块的手作杯,拿在手里有分量,聊聊匠人制造,反而更能戳中钱包。
出行节奏也学会了慢动作。
拼假和错峰更常见,上班族用三天年假叠出十一天的长线,退休的人则挑游客少的时间慢慢走。
有人在贵阳吃完夜宵,九点半才进博物馆,门口只剩零零星星的游客,安静得像周中。
这些新习惯,其实早在春运里出现的“中转式旅游”就能看到影子。
航空公司和出行平台开始把中转城市包装成目的地卖,像郑州、昆明、贵阳这些原本只是中转点的城市,被打造成“值得停留”的短途体验地。
科技也在路上发挥作用。
景区里AR讲解越来越多,故宫扫一扫码就跳故事,黄山还在试验机器人狗导览,想把人引到有看点的位置去。
出行APP会把吃住行的预算排好,遇到路堵还能推替代路线,地图更偏好“步行+公交”的组合方案,有人被提醒“顺着这条街走一段更快”,体验不少见。
在这个层面上,技术像是把旅行中的焦虑往后台搬。
新能源车主也有“国庆作业”。
前三天,全国高速充电量同比激增了289%。
在京沪高速阳澄湖服务区,某换电站一天接待了146台车,排队的时候有人还拿小马扎出来坐着追剧,场面有点喜感。
部分服务区充电耗时甚至比加油更久,浙江有试点的充电预警系统提醒车主错峰去充电,宁德时代推出了所谓的“10分钟快充”应急服务,效果因车型不同会有差异,但总算多了个选择。
专家看这波充电潮,把它当成“双碳政策”在现实层面反映,同时也暴露出基础设施还得补课。
消费走向在不同省份也不一样。
江苏的监测显示,国庆首日被纳入统计的文旅单位接待游客约为641.77万人次,消费总额在24.82亿元左右,增幅大约5%,热乎但不算爆棚。
福建那边,135家4A及以上景区假期接待游客约94.68万人次,同比增长近20%,但门票收入仅上涨约11.4%,说明大家把钱更多花在吃住和小物件上,更像是把假期当成日常来花。
电影票房在三四线城市也奏效了。
《星辰大海》在这些城市的观影人次是北上广的2.3倍,江西上犹县新开的IMAX影城黄金时段上座率高达92%,影院门口煎饼摊的队比平时长。
有的大片还出了方言配音版,笑点更接地气,观影后还能顺手逛夜市,这种“看完还能回家吃碗夜宵”的体验显然很受欢迎。
安全话题被提前拉到台面上。
四川在9月29日就点名提醒,要加强对低空飞行、悬崖秋千等新兴高风险项目的监管。
小众目的地一热,配套的安全设施短板就被放大,抖音上相关视频的评论,有一半人在问“刺激吗”,另一半在追问“安全吗”。
游客热情和安全意识同时上线,这事儿处理不好真会出问题。
从产业角度看,这波变化不是零散的现象。
业内有人把它当作消费侧从“去了哪儿”向“体验咋样”转变的信号,产品和服务链会因此被重构。
经济学界的人则把国潮和消费选择联系到长期的制造力与技术能力上,意思是大家挑东西的标准变了:不仅要好看,还得好用。
放到国际上看,日本自2018年推动地方创生,让人从大城市下沉到乡镇,疫情后小众目的地访客翻倍的案例,与我们现在县城民宿、手工店走红的情况有相似之处。
节假日快到尾声时,这些变化还在延续。
人们更看重休息质量,不再只盯着热门的打卡点;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都被这股新偏好慢慢牵着走。
就像你我在聊时达成的共识:去人少的地方、住得简单一点、把钱花在让自己舒服的事上,这种假期选择越来越常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