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高速惊魂!保定段轿车浓烟冲天,3个致命错误你可能也在犯
10月1日上午10点,国庆出行高峰刚至,京港澳高速保定段巨力大桥下突发惊险一幕——一辆行驶中的轿车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黑色浓烟像“黑柱子”般立在路面,几公里外都清晰可见。途经车主纷纷紧急减速避让,本就拥堵的高速瞬间陷入混乱,有车主拍下视频惊呼:“太吓人了!还好没连环撞!”万幸的是,司机发现车头冒烟后反应极快,30秒内就将车开至应急车道,带着同乘人员迅速撤离,全程未被困车内。上午10点12分,当地消防救援力量赶到现场,利用干粉灭火器对准发动机舱缝隙喷射,10点25分成功扑灭明火,未造成人员伤亡。据消防人员初步排查,起火原因大概率是线路老化短路——该车已使用6年,车主坦言“平时只加油,没做过全面线路检查”,这也戳中了很多车主的“用车盲区”。
事故处置期间,高速交警对事发路段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引导车辆从应急车道缓慢通行。上午11点08分,现场清理完毕,道路恢复正常通行,从事故发生到交通恢复,全程耗时1小时8分钟,未引发大规模拥堵。
这3个致命疏忽,正在把你推向危险
回顾这起事故,再结合消防部门历年数据,90%的车辆自燃都不是“意外”,而是车主的“侥幸”和“疏忽”埋下的隐患,尤其是这3点,很多人每天都在犯:
- 侥幸心理:“我的车新,不会出事”
消防部门明确,汽车自燃的元凶主要是线路老化、油路泄漏、非法改装,新能源车还需警惕电池热失控。去年扬州一辆3年车龄的轿车自燃,查因就是发动机舱线路老化短路;新疆一辆SUV在高速起火,同样是线路问题。可总有人觉得“车没开几年,没必要查”,却忘了线路绝缘层会随时间老化,高速长时间行驶后,短路起火只是“时间问题”。
- 佛系养车:“除了加油,啥也不管”
身边不少朋友买车后,把“保养”抛到脑后:机油超时换、线路从不查,甚至闻到焦糊味还不当回事。有位车友前阵子开车时,仪表盘频繁闪烁才慌了神,去修理厂一看,线路已经烧得发黑——车辆保养不是“花冤枉钱”,而是给安全上保险。尤其是车龄超5年的老车,线路、油路更需定期检查,否则高速上发动机高负荷运转,分分钟可能起火。
- 车内藏“炸弹”:“小东西没关系”
打火机、香水、充电宝,这些常见物品其实是“移动火源”。太阳暴晒后,车内温度能达60℃以上,打火机易爆炸,香水挥发的酒精会加速燃烧。今年6月北京大兴一辆私家车,就因前挡风玻璃处的打火机爆炸起火;省安办节前特意提醒“清理车内易燃易爆品”,可还是有人不当回事,把安全当儿戏。
记住这几点,关键时刻能救命
高速上车辆自燃比市区危险10倍——车速快、车流密,火势蔓延快,浓烟还会遮挡后方视线,曾有商品运输车自燃冒浓烟,直接引发3起追尾事故,9辆车受损。其实预防和自救并不难,记住这些关键:
- 出发前10分钟,做3项检查
1. 查线路:看发动机舱线路是否有破损、松动,电池接口有无腐蚀;
2. 查油路:观察油管是否有渗漏,机油量是否正常;
3. 清杂物:把打火机、香水、老花镜等物品带出车,避免暴晒后引发危险。
- 自燃后黄金3分钟,按这个流程做
1. 立即停车:踩刹车、挂P挡(新能源车)/拉手刹(燃油车),关闭发动机和电源;
2. 快速疏散:优先带后排儿童、老人撤离,自己撤离时用湿布捂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浓烟;
3. 报警警示:开启双闪,在车后150米放三角牌(夜间200米),报警时说清“位置+车型+是否有被困人员”;
4. 初期灭火:若只是冒烟,燃油车可用车载灭火器喷发动机舱缝隙(别用水!),新能源车直接撤离——电池热失控可能复燃,专业救援更安全。
- 这些误区千万别踩
❌ 别贪恋财物:起火后返车拿东西,每延迟10秒,生存率下降23%;
❌ 别盲目开引擎盖:火势初期开条缝喷灭火器即可,完全打开会让氧气进入,火势瞬间变大;
❌ 新能源车别自行灭火:电池起火需专业处置,撤离后保持5米安全距离,避免高压触电。
这起保定高速自燃事故,没有造成伤亡已是万幸,但它更该是一记“警钟”——国庆出行,团圆和开心很重要,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