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阵风14级!东莞台风预警升级为橙色
昨天傍晚,手机那个熟悉的“滴滴”声又响了——东莞气象台把台风预警从黄色提升到橙色。多数人只是抬眼瞄一下,然后继续敲键盘、喝咖啡,好像“升级”只是换了个颜色。
可数字不会说谎:最大阵风14级,换算成速度就是每小时160公里左右。一辆急刹车的高速汽车直冲你的窗户,这才是它的力度。到这一步,再把它当成“小风小雨”,损失只能自己埋单。
—— 14级阵风到底有多狠? ——
短短几秒,树连根拔、广告牌折断、钢制空调外机从五楼坠落……这种画面在台风录像里屡见不鲜。
“14级阵风 = 给建筑物猛推一把”。一块两斤的花盆能飞出二三十米;一张胶合板足以变成“空中刀片”。
说给驾驶员听:120码开车时你把头伸出窗外,那股迎面风就是14级的力度。握方向盘的手一松,方向便跑偏。
不是风大一点点,而是“能把生活直接撕开口子”的威力。
—— 三个最常见的侥幸误区 ——
1。 “花盆绑根绳就行。”
10级以下也许凑合,14级会直接把绳子当皮筋扯断。
2。 “车停墙边,风吹不到。”
真正砸车的往往不是侧风,而是从天而降的招牌、破树枝。车漆修一次,钱包哭三周。
3。 “我住高层,水不可能淹上来。”
对高层来说,“坠物比水淹更致命”。阳台一把塑料椅,也可能砸碎楼下护栏。
—— 30分钟安全清单,麻利搞定 ——
给自己定个闹钟,30分钟,一项项执行:
户外
① 把私家车和电动车挪进地下或带顶棚的车位。
② 雨棚、易拉宝、折叠桌椅全部收回屋里。
阳台
① 花盆、晾衣架、阳伞统统搬进屋。
② “能拆就拆,不能拆就绑两道”,绑紧再打结。
室内
① 彻底关窗并拉上窗帘,防玻璃破碎溅入室内。
② 手机、充电宝、手电筒通通充满。
③ 玻璃相框和陶瓷摆件先放进柜子,下雨别让它们满屋跑。
有朋友说“我家就几样东西,用不着大动干戈”。提醒一句:拆除广告牌要五六个人,可造成的事故有时只需要一只花盆。
—— 特殊人群,再多做三件小事 ——
1。 家里有老人
给长辈写张“紧急联系电话卡”,贴在门背后;停电时看一眼,就知道拨哪里求助。
2。 带小孩
准备一只轻便背包,装好证件、常用药、少量现金。真要撤离,直接拎走。
3。 住低洼区
文件、相册、毕业证这类重要物品装到密封袋,上楼高放。别心疼五块钱防水袋——关键时刻它保的是一辈子的记忆。
—— 邻里互助,比独自硬扛更省心 ——
2018年“山竹”那次,55岁的陈叔花一下午帮三楼到八楼的邻居固定空调外机;风过了,整栋楼没损一台。
而我同事张姐,心疼停车费,把车留在路边。第二天广告招牌砸在引擎盖,钣金喷漆一万三,还得自己垫付。
“一小时准备 = 一年心安”,这是最直白的账本。
—— 让谣言歇歇,信息只看官宣 ——
朋友圈里总有人转“海水倒灌十米”的视频,结果拍摄时间是去年。
关注“东莞气象”和“东莞应急管理”两个官方账号,整点更新,数据最准。
家庭内部指定一人负责刷新消息,其他成员专心收拾,这样动作不乱。
看到群里惊悚视频,先对照官方,再决定转发,别给自己也给别人添堵。
—— 台风过后的48小时,也别急 ——
1。 先在窗边仔细看:窗框有没有渗水,墙体有没有裂缝。
2。 出门前抬头看看:阳台花盆、招牌、电线是否松动。必要时,戴安全帽或用雨伞护头顶。
3。 要保险理赔,第一时间拍照,角度多一点,好说话又好拿钱。
4。 小区积水别光吐槽,拍照上传物业 APP,再在楼道群里提醒。集合力量,行动才快。
—— 这场台风,也给生活上了一课 ——
1。 很多“方便”是靠忽视风险换来的,比如把电动车随手一停、把花盆随手一放。
2。 一次完善的准备,能在关键时刻救回金钱、物品,甚至性命。
换个角度想:
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收进屋,是给自己一个干净的客厅;
充好电,是给父母一个随时能拨通的电话;
顺手帮邻居搬进花架,明天你也会多一句谢谢。
今晚早点收拾妥当,关好窗子,陪家人吃一顿热饭。
等风停,打开窗,潮湿的空气里混着泥土味,你会庆幸昨晚那半小时没偷懒。
你的准备进行到哪一步?
有没有特别实用的小技巧?
留言聊聊,把方法告诉更多人,少走弯路,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