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最伤肾的4类药名单公布!医生忠告:尤其第1种,很多人家中常备!
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每天默默处理着血液中的废物和药物代谢产物。据统计,药物性肾损伤在急性肾损伤病例中占比高达28.9%,而60岁以上的患者更是占到其中的51%。保护好肾脏,从科学用药开始。一、 认识我们的肾脏:身体的“净化工厂”
1. 肾脏的工作机制:
肾脏就像身体的“过滤器”,每天忙着清理血液中的垃圾,任务很重。它的重量仅占体重的0.4%,却接收着心脏输出血液的25%。这使得大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随血流到达肾脏,增加了肾损伤的风险。
2. 为什么肾脏容易受到药物伤害?
血流量丰富:丰富的血液供应意味着更多药物会到达肾脏。
浓缩功能: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药物在肾小管内被浓缩,浓度升高。
代谢活跃:肾脏耗氧量大,对缺血、缺氧敏感
表面积大:肾小球和肾小管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增加了药物接触机会
当你服用药物后,可能会注意到尿液气味或颜色的改变——这正是肾脏在努力处理和排泄药物的视觉信号,但也可能是过劳的警示。
二、 常见肾毒性药物:这些药物需警惕:
1. 抗生素类:
几乎所有类别的抗感染药物都有可能造成肾损害,尤其是: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链霉素等,直接损害肾脏。
头孢菌素类:特别是第一代头孢菌素。
其他: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
2. 解热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感冒药:多种感冒药合用时易超量。
当你同时服用几种感冒药时,可能只注意到症状的缓解,却忽略了这些药物正在增加肾脏的负担,甚至可能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3. 中药和保健品:
含马兜铃酸中药: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
矿物类中药:含砷、汞、铅的矿物药。
不明成分偏方:一些所谓的“秘方”、“偏方”。
4. 其他药物:
造影剂:CT或造影检查用的显影剂。
抗肿瘤药:顺铂、甲氨蝶呤等。
降压药:某些情况下可能影响肾脏灌注。
三、 高危人群:这些人更需谨慎:
1. 老年人:
老年人肾功能储备下降,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用药复杂性增加。
2. 已有肾病患者:
既往存在慢性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者,肾脏更脆弱。
3. 多重用药者:
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肾损伤风险。
4. 脱水状态者:
经常腹泻、呕吐或心脏功能不佳者,血容量不足,肾脏易缺血。
四、 科学用药原则:保护好你的肾脏:
1. 遵医嘱用药:
不自行用药:尤其是抗生素和止痛药。
不随意调整剂量:严格按医生指导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不盲目相信偏方: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药物。
2. 用药前告知医生。
就诊时告诉医生:
所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
过往的药物过敏史。
3. 定期监测肾功能:
特别是在长期使用可能伤肾的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查。这是发现早期问题的“火眼金睛”。
定期体检时,看到化验单上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那种安心感是对你科学用药的最好回报。
4. 充足饮水:
除非医生要求限水(如心衰患者),否则服药期间多喝白水,能冲淡药性,帮肾脏减负。
五、 识别早期信号:肾脏的求救信号:
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尿量改变:尿突然变得很少或很多(特别是夜尿增多)
尿液异常:尿里泡沫多得冲不掉,颜色变红、变深。
水肿:眼睑、脸部或下肢浮肿。
全身症状:异常疲劳、恶心、食欲不振。
六、 特殊情况下用药注意事项:
1. 使用造影剂前:
进行增强CT或血管造影前,应评估肾功能,并充分水化。
2. 长期服药患者:
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必要时调整药物方案。
3. 中药使用:
服用中药应到正规医疗机构,避免使用成分不明的“秘方”。
药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科学用药,保护好我们的肾脏,才能让这个沉默的“净化工厂”长久健康地为我们服务。你有没有遇到过因用药引起的身体不适?是如何发现和处理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
科学依据备注:
发病率数据:药物性肾损伤在急性肾损伤中占28.9%,60岁以上患者占51%(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易感因素:老年人、已有肾病患者、多重用药者和脱水状态者更易发生药物性肾损伤(湖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陈愔音)。
预防措施:遵医嘱用药、用药前告知医生全面信息、定期监测肾功能、充足饮水(科普中国网)。
温馨提示:
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用药前请咨询医生或药师,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个体健康状况存在差异,本文内容不应作为医疗决策的唯一依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