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03:39

痛惜!湖南37岁女医生新婚7月猝然离世,3天抢救无效,死因曝光

37岁新婚女医生离世:她的健康被“从医之路”悄悄掏空,谁来承担这份代价?

她叫佟佳雨,才37岁,今年2月刚和同为医生的男友结婚,七个月后生命在医院外的另一场战斗中戛然而止。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难过得说不出话来,难过的不只是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更是那种长期被掩盖、被常态化的职业代价突然暴露在光下,让人心里发冷。说实话,她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把很多人对医生职业的想象照得粉碎。
她从小自律、主动选医,这是一条投入巨大时间成本的路。医学学制长,实习、考证、夜考都是常态,这些年累积的睡眠剥夺、长期压力,不可能对身体没有影響。我一个朋友小李在三甲医院急诊工作,平日里每月休息四天,最极端的时候连续值班就到三十多个小时。小李身体开始出现反常后才去检查,医生告诉他很多慢性隐患是长期透支的结果。与之对比的是我另一个同学王燕,选择了转科到教学与行政岗位,工作节奏缓和后体检指标明显改善,这种正反对比很能说明问题的根源不是个体意志,而是制度和节奏。

除了繁重的体力消耗,医学职业还要不断“再充电”。夜班刚挂完还可能赶去开学术会,年轻医生为了职称和论文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我们常常只看到白大褂外的光鲜,忽略了白大褂里那个人背后的疲惫。前几天和一位手术室护士聊天,她告诉我,有时一台手术站着四五个小时,也没有时间好好吃口饭,上厕所都成奢望。长期这样下去,免疫力、内分泌、心理状态都会被消耗殆尽,像佟佳雨这样本来健康状况看似良好的人也可能在关键时刻被击倒。
心理压力同样不容小觑。医生要在同情心和专业冷静之间反复切换,既要面对病人的痛苦,又要保护自己不被情绪吞没。我见过几个有经验的医生深夜独自落泪,也见过年轻医生因为连续多例病危患者而出现睡眠障碍。可惜的是,寻求心理帮助在医疗圈里常被误读为“扛不住”,很多人选择默默承受,直到身体亮起红灯才不得不停止。说白了,职业的光环掩盖了普通人的脆弱,公众对于医护群体的期待有时变成了无形的压迫。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既不空喊口号,也不推卸责任?从个人层面,年轻医生需要建立健康边界:定期体检并记录工时,遇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学会用小的仪式感给自己恢复能量,比如短暂的午睡、规范化的饮食时间。对于医院管理者,应该考虑更合理的轮班制度、限制连续工作时长、设置强制补休和职业健康监测,这些并非空想,有的医院已在试点优化带班模式,效果开始显现。更重要的是,评价体系需要从单纯看论文数量、工作小时转向关注医疗质量和医护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对身体和心理的长期消耗。
最后,作为普通社会成员,我们对医生的理解也要多一点耐心。挂号难、等候久,这些确实令人烦躁,但一句理解的话、一次换位的耐心,可能比指责更能帮助对方继续做好工作。佟佳雨的离去提醒我们,医生不是超人,制度上的漏洞和文化上的漠视同样在摧毁人的健康。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职业尊重和人性化管理应该并重,救人的职业也需要被善待。

你身边有没有医生或医护朋友经历过类似的透支与崩溃?他们是怎么说的,你又希望社会或医院做哪些改变来保护这些在一线付出的人?欢迎把你的故事和建议写出来,让更多人听见这些看不见的代价。
来源:博主“人世间”9月8日披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痛惜!湖南37岁女医生新婚7月猝然离世,3天抢救无效,死因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