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9:02

储能才是能源真主线!别被固态电池概念带偏,现实红利已落地

能源赛道的焦点正被两种声音拉扯:一边是固态电池的“远期畅想”,引得资金追涨杀跌;另一边是储能产业的“现实爆发”,政策、数据与业绩形成三重共振。实则明眼人早已看清:储能才是当下能源转型的真主线,固态电池虽有前景却远未到兑现时,盲目追捧只会绕远路。


储能的“实”:政策、成本、订单全落地

储能的主线地位,藏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里。政策端早已形成“真金白银”的支撑体系:四川打响储能成本减负第一枪,对2026年底前投运的用户侧项目免收两年容需量电费,单座1MW/2MWh电站可节省60万-100万元成本;全国26省市设定2025年装机目标合计86.6GW,远超国家规划,仅四川一地就公示35个电网侧项目,总规模达7.43GWh。

成本突破更让储能从“成本项”变“盈利项”。2025年锂电储能度电成本首次跌破0.3元/kWh,较2022年降幅达40%,工商业场景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已低至0.25-0.35元/kWh。成本下降直接激活需求,2024年国内储能装机量同比暴涨60%至137.9GWh,宁德时代上半年储能出货55GWh,全球市占率稳居第一,海外订单占比超50%,合作方覆盖NextEra、国家电投等全球巨头。

固态电池的“虚”:量产远未到兑现时

固态电池的热度更多源于概念预期,距离大规模应用仍有鸿沟。尽管半固态电池2025年装车渗透率预计达22%,但全固态电池明确的量产时间表要到2027年,储能领域仅南都电源有2.8GWh半固态项目落地,且属于全球首个吉瓦级案例,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

技术与成本更是绕不开的坎。硫化物电解质虽实现88%量产良率,但对湿度敏感,界面稳定性仍需优化;全固态电芯成本高达5元/Wh,是当前磷酸铁锂储能电芯(0.4-0.5元/Wh)的10倍 。即便技术突破如期而至,从量产到成本下降再到储能场景普及,至少需要5-8年周期,远水难解近渴。

投资逻辑:盯紧“落地项”,避开“预期坑”

两类赛道的投资价值差异显著:

- 储能优先选“现实受益”标的:液冷储能是刚需方向,宁德时代9MWh超大容量液冷系统已量产,适配高功率场景;长时储能受政策倾斜,全钒液流电池度电成本降至0.3-0.5元/kWh,300MW级项目密集落地。此外,林洋能源等企业加速出海,瑞典4MWh项目开工标志着全球化布局见效,这类有订单支撑的企业更具确定性 。
- 固态电池警惕“概念炒作”风险:短期可关注赣锋锂业等电解质龙头,但需跟踪量产良率是否稳定在90%以上;普通投资者若想布局,建议通过含固态电池权重的ETF分散风险,避免押注单一技术路线 。

能源转型从来不是“赌未来”,而是赚“当下的钱”。储能的政策托底、成本优势与订单爆发已形成闭环,是看得见的主线机遇;固态电池虽代表技术方向,但现阶段仍是“远期故事”。与其在概念中追涨杀跌,不如紧盯储能的装机量、度电成本与海外订单三大指标——毕竟在投资中,“落地”永远比“想象”更可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储能才是能源真主线!别被固态电池概念带偏,现实红利已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