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17:07

国庆假期第1天,令人担忧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

2025 年国庆与中秋叠加的 8 天长假,点燃了国人的出行热情。无论是返乡团圆的游子,还是规划出游的家庭,都希望在这段时间里享受假期时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私家车已成为主流出行方式,尤其在 “高速免费” 政策的吸引下,不少人将自驾视为首选,更有甚者为避开白天的拥堵,特意选择凌晨 12 点后驶上高速,认为深夜车少能更快抵达目的地。
然而,这种 “避堵策略” 却事与愿违。抱着相同想法的司机不在少数,导致深夜高速车流反超白天,拥堵不仅未缓解,夜间视线不佳、司机疲劳驾驶等问题,更让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幅上升。10 月 1 日假期首日,多段高速接连曝出严重事故,从车辆连环追尾到事故后自燃,现场画面触目惊心,也为假期出行敲响了安全警钟。

一、凌晨避堵误区:深夜高速成 “事故高发区”
“原以为凌晨上高速能一路畅通,结果刚上济聊高速就堵了,还看到了车祸。”10 月 1 日清晨,网友 “旅途行者” 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画面中高速车流缓慢挪动,远处隐约可见警车闪烁的灯光。他的经历并非个例,不少司机为避开白天的车流高峰,特意调整出行时间,选择凌晨出发,却没想到陷入 “集体避堵” 的困境。
深夜高速的行车环境本就充满挑战。23 点至次日 5 点是人体生理疲劳期,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司机,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的情况;加上夜间光线不足,对向车辆远光灯造成的视觉干扰,以及路面突发状况(如散落的杂物、坑洼)难以及时发现,都为事故埋下隐患。一位常年跑长途的货车司机透露:“凌晨 3 点左右最危险,经常看到小车司机打着哈欠开车,甚至有车辆在慢车道上忽左忽右,明显是犯困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深夜高速的车流构成复杂。除了私家车,还有不少货运车辆选择此时通行,大型货车的盲区大、制动距离长,与私家车混行时,若保持车距不足或随意变道,极易引发追尾事故。10 月 1 日凌晨济聊高速的五连撞事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

二、多起事故现场:惨烈画面背后的出行警示
10 月 1 日凌晨,济聊高速某路段的监控画面记录下揪心一幕。网友爆料的视频显示,现场五辆涉事车辆中,首尾两辆车的受损程度相对较轻,仅车头或车尾有凹陷、漆面划伤,而位于中间的车辆则受损严重,车身整体向上翘起,车顶与地面的距离明显增大,车门因剧烈撞击无法正常开合,车内物品散落一地,路面上还残留着破碎的挡风玻璃和保险杠碎片。
从网友评论区的信息可知,这起五连撞事故并非发生在 10 月 1 日凌晨,而是 9 月 30 日下午就已出现。但直至 10 月 1 日凌晨,涉事车辆仍停留在现场,未被拖离。视频背景音中,能清晰听到警车的鸣笛声,却不见事故车被转移的迹象。有知情司机解释:“节假日高速车流量太大,清障车根本挤不进来,加上事故现场需要保护证据、登记信息,处理速度比平时慢很多,导致事故车滞留,进一步加剧了拥堵。”

无独有偶,许广高速同日也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现场目击者拍摄的视频显示,至少有三辆小轿车和两辆大货车卷入事故,其中一辆黑色小轿车被撞得四轮朝天,车身侧面严重变形,车窗玻璃完全碎裂;旁边一辆白色小轿车的车门被撞烂,车头部分凹陷,发动机舱盖翘起,零件裸露在外。路面上停着三辆拖车,工作人员穿着反光背心,正用钢丝绳固定事故车辆,准备将其拖离现场,警笛声在空旷的高速上持续回荡,提醒过往车辆减速避让。
宁洛高速的事故则更为惊险。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显示,一辆黑色轿车在行驶中突然与前方车辆发生碰撞,随后车身迅速起火,火焰很快蔓延至整个车身,冒出滚滚黑烟。后方车辆的司机见状,纷纷猛踩油门加速远离,生怕车辆爆炸殃及自身。“当时吓得手心全是汗,赶紧打方向盘变道,后视镜里看到火越烧越大,还好没停下来围观。” 视频发布者在配文中写道,同时提醒其他司机:“事故现场千万别围观,车辆自燃后可能存在爆炸风险,保持安全距离才是关键。”

三、救援困境:节假日高速的 “特殊挑战”
与平日相比,节假日高速的事故救援面临更多阻碍。首先是 “拥堵阻碍救援通道”,事故发生后,后方车辆若未及时减速或变道,容易在事故点附近形成拥堵,导致救护车、清障车难以快速抵达现场。济聊高速五连撞事故中,清障车从接到指令到抵达现场,耗时超过 2 小时,远超平日的 40 分钟。
其次是 “事故处理流程复杂”。节假日期间,高速交警和救援人员工作量激增,往往需要同时处理多起事故,对事故责任认定、车辆拖离、伤员转运等环节的统筹协调提出更高要求。许广高速事故现场,一名救援人员透露:“当天我们同时接到 3 起事故报警,只能优先处理有人员受伤的情况,其他事故的处理会稍有延迟。”
此外,“事故车滞留引发次生风险”。涉事车辆长时间停放在路面,不仅占用车道导致拥堵,还可能成为新的事故诱因。夜间光线不足时,后方车辆若未及时发现静止的事故车,容易再次发生追尾。宁洛高速车辆自燃事故后,交警特意在事故点后方 1 公里处设置警示标志,并安排人员疏导交通,就是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四、安全责任:从司机到乘客的 “共同防线”
“这次假期出行,我特意让副驾的家人别睡觉,帮我看着路面情况。”10 月 1 日上午,刚驶离高速的司机王先生分享自己的经验。他的做法得到不少网友认同,有网友留言:“别以为坐车就可以放松,乘客保持警惕,能帮司机留意盲区或突发状况,比如远处的事故警示标志、路面散落的杂物,有时候多一双眼睛就多一份安全。”
对于司机而言,更需牢记安全行车准则。高速行驶时,保持足够车距是避免追尾的关键 —— 正常天气下,车速 100 公里 / 小时,车距应不小于 100 米;雨天、夜间等恶劣条件下,车距需加倍。同时,要避免 “疲劳驾驶”,连续驾驶 4 小时应到服务区休息至少 20 分钟,若感到困倦,可通过开窗通风、听音乐等方式提神,切勿硬撑。
高速交警也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安全提示:节日期间高速车流量大,尽量错峰出行,避开 9 月 30 日至 10 月 1 日的出行高峰;行驶中不随意变道、不占用应急车道;遇到事故或故障,需第一时间开启双闪灯,在车后 150 米处放置警示标志,人员撤离到护栏外,再拨打报警电话。
10 月 1 日下午,随着出行高峰逐渐回落,部分高速的拥堵情况有所缓解,但事故引发的讨论仍在继续。社交平台上,“高速安全” 相关话题的阅读量突破 5 亿,不少网友分享自己的行车经历,提醒他人注意安全。夕阳下,高速上的车流缓缓向前,每一辆车里都承载着对假期的期待,而这份期待的前提,永远是 “平平安安抵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庆假期第1天,令人担忧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