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1442.7亿!昔日四川头部房企成“老赖”,95后董事长面临严
153%负债率、505亿净资产窟窿:95后董事长能把蓝光拉回岸吗?听到“153%负债率”这串数字,我第一反应也是以为是段子,但这是半年报里冷冷的真数字。换句话说,公司账上每一块钱资产,背着一块五的债,净资产已经挖出大洞,止不住地往里掉钱。说实话,这种规模的负债,不是短期难题,而像是把地雷埋在企业体内,随时可能被踩响。
故事里有一个很现实的冲突点:曾经风光的企业,遇上了接班人的烂牌。杨武正这个名字大家或许熟悉,95后、留学背景光鲜,当年被交出帅印的时候,大概没人想到三年后会每天写偿债方案。资金缺口、美元债到期和境内多只违约构成了现实版的三重门:销售收缩、工程停摆、法律诉讼接踵而来。我的一个做工程的朋友小周,去年在成都一个蓝光项目当监理,项目停工后他和团队三个月没有拿到款,手里材料被封存,供应商一个个跑去法院排队索赔,这种链式反应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更扎心的,是信用的连带损伤。买家一听“蓝光”就挂电话,买家的犹豫直接变成回款断层;银行看见一堆期房和停工项目就收紧融资;战投初来乍到,第一句要求往往是“先把工程款还清”,这就把所有谈判的气氛扼杀在摇篮里。说白了,信誉破产,比房价下跌更难挽回,房企的钱,很多时候就在“别人不信任你”这件事上蒸发。
要不要救,这里有两套声音。有人觉得债务结构太分散,十五只境内债对应不同债权人,重组像开会开到没有尽头。也有人认为如果把可交付项目打包给资产管理公司折价处置,起码能换回现金,暂时止住利息黑洞。我觉得两边都有道理,但更重要的是顺序问题:先把能保住的交付完成,让已买房的人能拿到现房,恢复最基础的市场信任,然后再谈资产打包和债务重整,这样才可能给下一步争取更好的谈判筹码。
具体可操作的路径并不复杂,但需要速度和透明度。短期要把现金流当作第一防线,优先保证关键项目的施工和材料款结算,成立独立的偿债小组,和主要债权人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同时公开项目交付计划,减少市场不确定性。中期可以把非核心资产打包出售或引入专项资金,和资产管理公司谈分期处置方案,争取折价变现的同时保留核心利润点。长期则要重建企业的信用体系,清理关联链条,调整产品结构,真正从“期房模式”向以现房为重的稳健运营转型。当然,这些都说得容易,执行起来需要时间,也需要债权人和市场的耐心。
我也得说清风险。如果今年年底那笔美元债无力偿付,境外债权人选择申请清盘,结果就不只是企业破产那么简单,牵连会更广,施工单位、购房家庭和地方税收都会被波及。行业里这种“冲动型扩张后留下的账单”已经不是个例,蓝光可能是行业洗牌里一个典型案例,但更大的问题是,下一家出现的时候,大家是否能从这件事里学到制度性、操作性的教训。
回到个人层面,我常常在想,面对这样的窘境,95后的接班人究竟该承受多大责任。是替父辈背锅,还是主动断臂求生?我觉得不应该把责任简单地归到“接班人不行”上,而是把目光放在公司的决策链和治理结构上。真正的救赎,不是短期的财技修修补补,而是把企业从依靠高速扩张变成靠交付和服务赢得信任的地方性开发商。
说到最后,这件事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对购房者意味着买房要更看重交付能力,对供应商意味着要提前审查资金链,对投资者意味着要把信用风险放在首位。蓝光的故事可能不是个孤例,而是一面镜子,照出整个行业在流动性收紧下的脆弱处。不得不说,数字冷冰冰,但背后牵扯的是一条条活生生的生计与信任链。
你怎么看蓝光这场危机,或者说如果你在杨武正的位置,你会先做哪一步来争取喘息和翻盘?欢迎说说你的想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