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21:09

蓝勇:川菜起源其实并不辉煌?

川菜真的从古代就“这么辣”吗?一本获奖史书揭开我们对家乡味的几处大误读

说实话,我以前也以为川菜自古就火辣鲜香,像一种天生的地域标签。直到读到蓝勇教授的《中国川菜史》,才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其实是被时间和想象拼凑出来的。蓝勇把巴蜀饮食从旧石器一路梳到20世纪,考古和文字证据告诉我们,早期的巴蜀人更多是靠采集和狩猎活命,食材丰富但烹饪相对简朴,烹饪的复杂度与调味的“强烈”并不是同时起步的。
先从干货说起。旧石器时代的龙垭、川西高原等遗址显示,当时的工具以刮削器、手斧为主,食物加工简单,更多是直接取食或粗略加工。到了新石器,宝墩遗址的碳化植物里稻谷占45%,这意味着稻作已经进入巴蜀人的主食谱;金沙遗址则显示稻占比高达77.6%,家畜在十二桥遗址中的占比也接近七成,这些数据反映的是生产力和饮食结构的跃迁,而不是味觉革命的一瞬间。简单说,食材和器具先成熟,味型的形成则是缓慢积累的社会文化过程。

很多人把“川菜自古辣”当成常识,原因之一是对地域自豪感的叠加和近代以来饮食商业化的放大。都江堰带来的丰饶、巴蜀盐业与酿酒发达,确实为复杂菜肴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辣”的形成还有后来的历史因素。川菜的麻味来源于花椒,这是本地植物;而我们今天习惯的辣椒味,实际上是“外来者”在明清以后逐渐融入并被本地烹饪接受与放大的结果。把这种风味当成远古传统,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错读。
说到文化传承,我身边有个朋友小李,是成都土生土长的厨师,他常跟我抱怨现在很多所谓“老味道”只是游客的想象。小李去乡下拜访七八十岁的老一辈,发现许多家庭菜并没有大量辣椒,更多依赖本地发酵、腌制和香料的层次来丰富味道。反差让我意识到,现代川菜的“重辣重油”不仅是口味选择,也是市场、工业食材、保存需求和餐饮竞争共同推动下的结果。

那么这对我们今天吃川菜、做川菜有什么实际启示?首先,认识到川菜不是单一的“麻辣模板”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地区内部的差异化,如盆地东部的稻作文化与丘陵的黍稷传统,会造就不同的主食配衬与调味偏好。其次,回归考古和民间记忆能够帮助当代厨师把“古法烹饪”转化为可操作的菜品,例如强调蒸、煮、炙这些古老技法的细腻处理,而不是简单追求辣度上的堆叠。最后,对于城市里爱尝新、又怀念家的年轻人来说,学会分辨“真老味”和“伪怀旧”既是一种文化素养,也能让家常菜保留更多层次。
未来的趋势很可能是双向的:一方面,川菜会继续在全球舞台上用鲜明的“麻辣”符号吸引目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厨师会把注意力放回食材多样性、发酵技艺和区域性差异,推动一种更为精致且根植历史的川味复兴。对我而言,这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商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说白了,川菜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你家乡的那碗汤菜,或者你记忆里真的“从小吃到大”的家常味,里面有没有被我们误读的部分?说说你的记忆里哪些家乡菜,是真正传承下来的,哪些又可能只是近代才被强化成“传统”的?
信息来源:蓝勇《中国川菜史》(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并参考四川博物院、金沙遗址、十二桥等考古发掘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蓝勇:川菜起源其实并不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