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国”响彻联大会场,气急败坏的以色列,转头对中国下手
据京报网报道,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第80届大会上,随着142张赞成票在电子屏上闪亮亮地出现,整个大会厅几乎沸腾了。这一票数不仅仅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它背后代表的是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合法建国权利的绝大多数支持,也意味着以色列和美国长期主导的中东议题格局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再次挥动否决权,试图压制这一历史性决议,但事实是,否决权无法阻挡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正义之声。法国、沙特阿拉伯、中国及40多个国家联合提出的《纽约宣言》,在加沙停火、抵制单边行动、加强巴勒斯坦治理和建设等方面明确了路线图,也再次提醒世人,政治解决才是巴以和平唯一出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站出来发声,呼吁各国不要被以色列的威吓吓倒。毕竟,142个国家选择支持“两国方案”,这不是一时的风向,而是全球力量对比正在变化的实证。阿拉伯国家的团结态度尤其醒目,沙特与阿联酋不仅投赞成票,还承诺提供资金支持,这让以色列传统依靠的孤立优势完全瓦解。西方国家方面,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甚至法国也明确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意味着巴以问题不再是美国与以色列的私人舞台,而是国际舆论与正义的竞技场。
面对如此压倒性的国际支持,以色列显得异常焦躁。内塔尼亚胡公开威胁要吞并约旦河西岸,声称巴勒斯坦绝不会建国。这种威胁在现实政治中,已显得苍白无力。以色列在卡塔尔的军事行动早已向世界表明,停火在内塔尼亚胡眼中只是个选项而非意图,开战的那一刻,他就打算尽可能蚕食巴勒斯坦土地。国际社会看得清清楚楚,美国可以在联合国安理会为以色列撑腰,但这掩盖不了以色列形象的逐渐恶化,也掩盖不了中东国家对其行为的集体反感。
正当内塔尼亚胡急于寻求新的突破口时,他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央视新闻报道显示,以色列先是派议员窜访台湾地区,公开发表涉台不当言论,试图以“台湾牌”撬动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立场。背后的逻辑很清楚:一方面,中国在巴以问题上态度鲜明,不仅谴责以色列战争罪行,还积极推动“两国方案”;另一方面,内塔尼亚胡需要稳住美国,确保美国继续在国际场合为其撑腰,同时希望转移国内对经济下滑和外交孤立的压力,将矛头甩向中国。
中方并没有被这种策略吓倒。外交部迅速做出回应,对以色列议员窜台行动予以严正警告,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中以建交的政治基础,不容挑衅。显然,以色列误判了对象与后果。内塔尼亚胡或许想通过攻击中国来向国际社会展示强硬,甚至试图借此影响联合国决议,但他低估了中国的底线,也高估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操控力。中国既是巴以和平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一股稳定力量,在联合国和国际舆论场上的行动,填补了美国影响力下降留下的空白。
美国方面依旧选择为以色列撑腰,提供政治庇护,但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现实问题。联合国决议显示,全球范围内,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声音越来越高,美国和以色列正面临孤立局面。更为关键的是,以色列袭击卡塔尔事件,让整个中东看清楚了美国的底线——军事保护有限,政治庇护并非万能。这一事实正在改变区域内各国的战略计算:沙特与巴基斯坦签署协议,表达生死与共的立场,这意味着美国纵容以色列的中东战略可能全面崩盘。
欧洲国家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在联合国会议上明确投票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德国、意大利则谨慎表态,强调在不破坏地区稳定的前提下支持决议。这说明欧洲在道义层面已经快速靠拢巴勒斯坦,而美国孤立主义的中东策略遭遇越来越多挑战。日本的情况同样耐人寻味。在美国施压之下,日本并未直接屈服。206名议员联署请愿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既是对美国压力的反击,也是对国际潮流的响应。美国在亚太最重要盟友面前的威信,正因现实国际态势而被动摇。
内塔尼亚胡选择攻击中国,也暴露了以色列国内和外交的双重焦虑。一方面,他需要用强硬姿态稳住美国和右翼选民,另一方面,他必须转移因经济下滑、国际孤立而来的压力。可惜这种做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加剧以色列的外交孤立。通过对中国的施压,内塔尼亚胡想让巴以问题在国际舆论上重新倾斜,但现实是,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经明确站在巴勒斯坦一边,政治和道义优势已经倾向于和平解决方案。
从军事与战略角度来看,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单边行动、军事扩张与外交孤立形成了悖论。袭击卡塔尔和继续建定居点,只会强化巴勒斯坦及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不信任,而内塔尼亚胡对中国施压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外交赌注,既不能换取实质性利益,也无法缓解国际孤立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以中立、稳定的姿态推动“两国方案”,不仅增强了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给中东和平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
可以预见,联合国142票支持“两国方案”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国际社会对巴以和平意愿的集中体现。以色列的强硬和对中国的施压,只能短暂吸引眼球,却无法改变国际潮流。未来,无论是中东地区局势还是中以关系,都将受到这种多边力量格局的深刻影响。内塔尼亚胡的“病急乱投医”在中国面前行不通,而美国纵容的保护,也掩盖不了以色列在道义和战略上的孤立。
这场外交与军事博弈提醒世界一个现实:真正的和平不靠威胁与恐吓,而靠政治智慧、国际合作与合法诉求的支撑。巴勒斯坦建国不仅仅是国际舆论的胜利,也是对单边主义和强权逻辑的一次有力回击。以色列若继续铤而走险,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外交困境,而中国的立场和行动,则将成为维护中东稳定与推进和平的关键力量。
当前,加沙地区的50万民众仍面临粮食短缺,和平谈判尚未启动,但142票的联合国表决已经传递出明确信号:国际社会的主流共识已经向巴勒斯坦倾斜,和平解决巴以问题,是所有理性国家无法回避的历史任务。内塔尼亚胡的恐吓、威胁和针对中国的报复,都只是短期政治动作,无法撼动这一历史潮流。国际社会正以实际行动告诉以色列一个事实:时代在变,单边主义行不通,正义与和平的声音,永远比恐吓更响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