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看电影,也别做这3事
►
本文221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听说了吗?我们小区那个谁,才三十多岁,竟然是因为艾滋病去世的!”
“真的假的?这年头还有人因为艾滋死?”
“听说是感染多年没查出来,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
在门诊,我听过无数类似的对话。每次听到,心里都不是滋味。不是因为病例稀奇,而是因为这类悲剧,其实可以提前避免。
艾滋病(HIV感染),听起来确实可怕。但可怕的从来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误解、忽视和侥幸心理。
今天,我们不讲空话,就来聊清楚三个问题: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因为艾滋去世?
哪些行为,明知危险,却还在很多人身上反复出现?
如何实际预防?别再说“注意安全”这种废话,给你具体做法。
01. 艾滋病真的“越来越多”了吗?这不是危言耸听。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HIV感染者超过4万人,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尤其是18岁到35岁人群,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群体。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感染者在确诊时已经进入艾滋病期。也就是说,他们感染多年,却从未筛查、从未察觉,直到身体严重出问题才被发现。
这类人群的死亡率,比早发现高出数倍。
为什么?因为HIV不是立刻夺命的病毒。它前期没有症状,像个“潜伏者”,慢慢破坏免疫系统。等你发烧、咳嗽、腹泻、体重骤降时,免疫力早已崩溃,机会性感染蜂拥而至,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所以,“艾滋越来越多”的背后,其实是“拖到晚期才发现”的悲剧越来越多。
02. 宁可去看电影,也别做这3件事很多人觉得艾滋离自己很远。甚至有人说:“我不乱来,不会得这种病。”
但真相是,很多被感染的人,自己也以为“很安全”。
今天我想说得重一点:有些行为,宁可去看电影放松,也别去“冒一次险”,否则代价可能是一生。
不做保护的性行为,尤其是“熟人之间”
很多人误以为“有感情的人就没危险”。但病毒不认人,它只认接触方式。
我见过不少感染者,既不是“乱交”,也不是“嫖娼”,只是和交往对象发生关系,没用保护。结果?对方是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了他。
更可怕的是,有些情侣互相都不知自己是否感染,因为从未做过HIV检测。
所以,不管是固定伴侣还是短期关系,在未明确对方HIV状态前,务必使用安全措施。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尊重。
“试试看”的一次性冒险行为“就这一次,应该没事吧?”
“网上认识的,感觉挺干净的。”
“对方说他检查过了。”
这类“靠感觉判断安全”的行为,是HIV感染的重灾区。
我接诊过一个大学生,感染源就是一次“试试看”的网络约会。他说自己平时很自律,但那天晚上“喝了点酒,氛围到了,就……”
事后他后悔不已,但病毒已经进入体内。
所以请记住:HIV感染只需要一次机会,不管你之前有多自律。
宁可那天晚上去看一场电影、逛商场、早点回家,也别在一时冲动下赌上自己的健康。
拒绝检测,不愿面对这是最隐蔽、但最致命的行为。
很多人明知道自己有高风险行为,但就是不测。理由五花八门:
“我身体没事,应该没感染。”
“怕被人知道,丢人。”
“万一是阳性,我会崩溃的。”
但你逃避的,不是病毒,而是本可以提前治疗的机会。
现在的抗病毒治疗非常先进。只要早期发现,坚持治疗,病毒载量可以控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甚至不会传染给伴侣。
不检测,才是真正的危险。
03. 这些“谣言”,你是不是也信过?很多人对HIV的认知,仍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完全靠“听来的”。这些错误认知,让很多人错失了预防和治疗的机会。
“HIV传播很容易,握个手就可能传染”错。HIV不会通过握手、拥抱、共餐传播。
它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
不安全性行为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
母婴传播(孕期、分娩、哺乳)
日常接触不会传播。对艾滋病人歧视,只会让问题更隐蔽、更严重。
“感染了就完了,早晚会死”过去确实如此。但现在有了抗病毒治疗(ART),只要坚持服药,HIV可以变成一种慢性可控病,类似高血压、糖尿病。
很多感染者可以跟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结婚、生子。
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04. 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只有这几个我知道你不想听“注意安全”这种空话。那我们就讲具体的、你马上可以做的事。
高风险行为后,主动检测
现在各大医院、疾控中心都有匿名检测服务,甚至可以网购自测包。越早检测,越早安心。
如果检测阳性,也不用惊慌,国家有完善的免费治疗政策,很多抗病毒药物都是免费的。
使用安全套,不要“例外一次”
不是“有感觉就可以不戴”,不是“看起来干净就没事”。
每一次性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对方状态的前提下,都必须使用安全套。
避免共用针具
这不仅限于吸毒人群。有些纹身、穿耳、扎针的非正规场所,消毒不规范,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选择正规机构,确保使用一次性器具。
对孕妇进行HIV筛查
这是国家规定的常规孕检项目。及早发现HIV阳性的孕妇,经过干预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写在最后
HIV不是“绝症”,但它也不是“无所谓的小病”。
它不会因为你年轻、貌美、自律、恋爱中,就自动绕过你。
你可以去看电影,可以去健身、旅游、工作、恋爱,但请记住:
别做那三件事——不防护的性行为、一次性冒险、不愿检测。
这不是医生的“吓唬”,而是一次次真实病例换来的教训。
别等身体出问题才后悔。提前预防、主动检测,是你能为自己做的,最实际、最有力的保护。
参考资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全国艾滋病防控形势通报》
中华医学会《艾滋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