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09:32

4.6万人+1.7亿元!一场演唱会炸出四川县域“新玩法”

4.6万人、1.7亿、188元:一场演唱会如何把一个小城变成“文旅爆款”?

那晚的声浪还在我耳边回荡。9月19日的顺庆大学城,人比街灯还多,4.6万人在嘉陵江畔一起喊着歌词,近百位外国游客举着荧光棒跟着节拍跳,这是我最近看到最真实的“城市被点燃”的画面。说实话,看到这种场景,我第一反应不是明星多耀眼,而是心里一阵惊讶:一场票最低188元的演出,竟然能把小城的夜生活、餐饮和景区一并点亮。
顺庆这次做对了两件事。一个是“亲民感”+“高配力”的组合,最低票价打破了普通市民的入场门槛,同时把场地做到了省内顶配,舞台、声光、观演体验都能比肩大城市的演出。我朋友小李周末从绵阳过来,跟我说门票便宜但设备一点不含糊,这种反差反而带来更强的话题性。另一个是把“文旅资源”做成演出的延伸,从万卷楼的三国文化到本地小吃被明星现场点名,演出不再是孤立的消费,而是被打包成“看表演+吃住玩”的整体体验。数据显示观众中约一半是本地,四成来自川内其他城市,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来自外省和境外,这种半本地半外来的人群组合,正好为短期消费和长期游玩都提供了空间。

经济效应很直观也很有共鸣。演出期间带动了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餐饮客流成倍增长,景区人次明显上升,官方口径统计的间接拉动消费约1.7亿元,听起来有点硬,但这些钱切实流进了小县城的宿、餐、游、购各个环节。我有个同事张姐在顺庆开民宿,演出那周她的房被包干,很多年轻游客是专程来抢“明星同款”之后顺便游古迹和吃米粉。更聪明的是主办方把票根变成了消费通行证,门票不是一张纸,而是吃喝玩乐的入口券,这一步把一次性流量往长尾消费转化,影响力便延续下去。
但别被热闹冲昏头脑。顺庆把活动变成“县域范式”靠的是统筹和执行:投入公交接驳、开通跨区专线、调配大量保障人员,这些看不见的成本要有人来承担。有人会质疑:把文化变现是不是有点功利?我听到过这样的声音,也觉得值得认真对待。真正可持续的做法不是单靠一次大秀,而是把活动频率、地方产品、社区参与和服务能力同步提升,才能把“流量”稳稳变成“留量”。

对于想复制这套思路的县市,我有几点更接地气的建议。先从一次“小而美”的亲民门槛试点开始,控制票价的同时把体验做精,避免把价格战变成服务缩水;把演出与地方特色深度结合,打造可被晒图的消费场景,让明星带货变成“口碑传播”的起点而非终点;把票根与本地商家、景区打通,提前设计好折扣和接驳,这样观众下场后有明确的去处,不会变成散场后的一片拥堵和抱怨。此外,别忘了给本地居民预留优先权,让文化惠民不只是口号,而是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最后,说到未来趋势,我觉得“演唱会+文旅”并非短期风口,而更像是一套可以被地方化、可复制的增长公式。关键在于是否能把一次性事件转化为城市名片,把流量变成口碑和回头客。那些能把文化故事讲清楚、把游览路径做顺畅、把服务细节落到位的地方,最可能在下一个黄金周继续收获红利。

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类似的资源可以用一场“亲民高配”的活动去点燃?你怎么看待把文化活动作为带动本地经济的长期策略,愿不愿意分享你身边的成功或失败故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4.6万人+1.7亿元!一场演唱会炸出四川县域“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