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20:35

四川再创玉米吨粮田

山地玉米亩产破千:1019.85公斤是真迹还是短期奇迹?

测产那天我看着验收单,心里有点震撼,南江县小田村测得的平均亩产是1019.85公斤——说实话,这个数字对我这种不常接触田间的人来说有点难以想象。更让我在意的不是这个数字本身,而是背后那套叫“峰城经验”的技术模式:密植、早育、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再加上省市县专家长期驻村和项目统一供给,这套组合到底能复制到多少地方,能不能真改变山区粮食产能?
我觉得要先把这件事拆开来看。首先,这次示范采用了耐密植、丰产的品种“成单716”,在海拔1200米的山区利用双层地膜提高地温,育苗更早再移栽时把株数从传统的不足3000株提高到4200到4500株,这种增密思路本身是高产的直接驱动力。其次,化肥与有机肥配施、秸秆过腹还田和全程病虫综合防控,说明不是单靠单一手段堆产量,而是以土壤改良和病虫管理为支撑。最后,随机抽取3个地块机械化实收、10.39亩的实测面积给结果增加了可信度,但也不得不承认样本规模毕竟有限,能否放大到几千亩、几万亩还有变数。
说到可复制性,这里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现实。一个是成本与组织问题,增密和早育需要苗床、地膜、更多种子和更细致的田间管理,这对单打独斗的小农户来说不一定划算,需要合作社或项目支持来分摊前期投入。另一个是技术延续性,南江县之所以能做到,部分原因在于有农技人员长期驻村、专家协同推广和项目物资支持,这种“人带人”的模式比简单发放说明书有效得多。前几天我一个从事乡村振兴项目的朋友小李告诉我,他在邻县推进类似示范时,最开始两周就被一堆细节困住,密度、苗龄、排灌、秆留都需要现场反复调整,远不是单张技术手册能解决的。
从长期角度看,这种高产模式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也有风险。利的一面是短期内能显著增产增收,提升山区粮食自给能力,也能带动种子、农机和肥料产业链升级。风险在于如果盲目推广而忽视轮作和土壤健康,长期依赖高投入可能会加速土壤退化,病虫害压力也会随密植和同质化品种上升。因此,我觉得未来推广必须把“可持续”写进每一步,先做小面积示范,再评估土壤有机质、病虫发生规律和劳动力成本,最后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手册和配套培训机制。
如果有人真想在自家或者合作社试验这套方法,建议按步骤走:先做土壤检测、选用适合海拔和土壤的耐密植品种,再用小面积双层膜育苗试验以观察出苗和早熟效果;移栽时逐步把株数从当地习惯向4200左右过渡,观察株距和通风情况;施肥以有机与无机配合为主,秸秆还田要配合充分腐熟以免影响苗情;最后要提前规划机收时间和机械适配,避免由于收割不及时造成损失。我朋友小李的经验是先用两亩地试错,数据记录详尽后再扩大到十几亩,这样既节省成本也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
不得不说,这种案例里最打动人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那种“专家+干部+农户”三方联动的执行力。正因为有人长期在地头指导,才把一套理论变成了可操作的田间实践。未来如果要把“吨粮田”变成常态,除了技术标准外,信用支持、机械服务和市场对接同样重要。比如联合社统一租赁机械、县级推广中心负责质量把关,城市的农业技术创业公司可以提供数据化管理服务,这些配套一起上,才能把单点的高产变成面状的持续增长。
我看这个事既让我有点骄傲也有点焦虑:骄傲的是山区也能通过技术弯道超车,焦虑的是这种高产模式如果推广不当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你怎么看?你身边有没有人参与过类似的增产示范,或者对这样的技术推广有哪些疑问和顾虑,欢迎分享你的观察和真实体验。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川再创玉米吨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