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不幸坠崖后续坠崖者很绝望,多次尝试自救!但是冰面太硬
“AA登山群”四个字,在川西那玛峰脚下,如今像一块被风干的警示牌。去年12月,32岁的程序员小赵跟着群里一句“费用均摊、风险自担”就上了山,结果人没回来。
文旅局通报写得冷静:组织者没备案,属违规经营。
一句话,把一条命和一群人的侥幸钉在了墙上。
消息一出,朋友圈画风突变。
以前晒海拔、晒云海,现在晒证书、晒保险。
有人调侃:“以前拼体力,现在拼资质。
”国家体育总局2月的新规把5000米以上山峰划进“持证准入”范围,想登顶,先拿“高山探险”社会体育指导员证,违规带队最高罚10万。
数字冷冰冰,可背后是把“野路子”往阳光底下拽的意图:想赚带队的钱,就得先学会对别人的命负责。
装备圈跟着踩了一脚油门。
探路者推出带压力传感器的智能冰镐,4980元一支,2000支半分钟抢空。
不是大家突然有钱,而是“怕死”成了新刚需。
以前买装备看折扣,现在看能不能发求救信号。
租赁店更夸张,今年一季度生意翻了三倍,不少人租完还顺手买份“高山专项险”,租单和保单叠在一起,厚度超过冲锋衣。
技术也没闲着。
中科院成都分院把“破冰凝胶”送进雪山做最后测试,零下三十度,三秒化开一平米冰面,单次成本八十块。
听起来像黑科技,其实就是给“万一”多一条生路。
景区上空,无人机每天三次热成像扫描,发现违规穿越,自动报警,比人工喊破嗓子管用。
以前靠老乡一句“前面危险”,现在靠红外点阵“滴滴”作响。
最接地气的变化发生在成都和昆明的居民楼里。
中国登山协会把“平民登山计划”塞进社区夜校,1980元,政府补贴后等于一张机票钱,学完发国家三级证书。
教室里不再是肌肉男,而是码农、会计、小学老师,大家晚上七点准时到,练结绳、学看云图,像备考驾照一样记笔记。
以前爬山靠“老司机带路”,现在先过笔试和实操,仪式感满满,却没人嫌麻烦。
数据不会撒谎:今年一季度高海拔事故同比下降42%,可“冒险”话题的社交帖子少了六成,取而代之的是“安全登山教程”阅读破8亿。
大家终于承认,真正的酷炫不是“无保护登顶”,而是把风险拆成表格,一项项打钩。
就像老登山客说的:“山一直在,命只有一条,别把浪漫读成遗言。
”
小赵的队友后来把群名改成“那玛峰备忘”,头像是一支插在雪里的冰镐。
没人再提AA,也没人抢红包,聊天记录停在一句“等人齐,再出发”。
山风依旧,只是再没人把“自由”当成免死金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