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杀得尸山血海,入局487家电动车制造商,预计剩下15家
最近有两条新闻引爆了网民对电动汽车的关注:9月19日中国新能源汽车龙头之一的小米汽车因安全原因召回11万辆SU7;9月22日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清空了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的所有股票,理由是找到了更好的渠道去使用这笔钱;这两条新闻背后,各个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2025年上半年企业年报逐渐披露出,中国排名前10的自有品牌的上市车企有8家亏损;……
2017年中国汽车工业大方向转向新能源汽车发展后,从2018年至今,至少出现了487家电动车制造商,谁都不想错过这么大一块蛋糕,资本蜂拥而入,因此惨烈的搏杀从一开始就注定,商场如战场的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如今已经减少到129家。
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同行,而是跨行业者,这句话在新能源汽车竞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轮厮杀中,无论中资还是外资都无一幸免,8月底到9月初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国际车展上,宝马打七折,奔驰打六折,奥迪新车以五折的“腰斩价”甩卖,一汽的七人座SUV更是以四折价出售。
国际大厂被逼到打价格战,这在中国市场是头一遭。实际上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汽车总产量和需求量没有减少,还在增加,2024年中国全年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年度增幅分别为3.7%和4.5%,但增长的背后是新能源车爆发,燃油车日落西山。
中国市场上的电动车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年度增幅34.4%和35.5%,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此消彼长,燃油车数量和份额是快速下降,传统车企是一片悲歌,像外资汽车厂遭受得影响甚至波及其国内社会稳定。
德国大众本土员工工资非常高,而且每年薪资还必须上涨,在德国本土一名大众工人的工资在3900-4300欧元之间,年收入约为5600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44万元,而且他们一周仅需工作约35小时。这么高的人力成本,因此大众在德国本土根本不赚钱,甚至是亏损,大众多年来的策略都是依靠全球市场,尤其是被称为“现金奶牛”的中国市场“养”本土市场。
现在大众在中国市场全面进入衰退,无法反哺国内市场,大众公司提出不涨工资,甚至降薪。大众曾和工会达成过每年涨薪的协议,工会不同意,指责大众言而无信,组织员工游行示威。大众公司没办法,同意遵守约定继续涨薪,但关闭国内两个工厂,表示“关厂这个不在约定中,不违反当初约定”。
大众这招用群众斗群众,很快见效,工会立刻服软,不关闭工厂,同意不要求涨薪了,且从明年开始每年逐步降薪。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蓬勃,但吃肉的是少数,大部分只能喝汤,甚至饿肚子。2025年中国车市冰火两重天,比亚迪、吉利汽车、赛里斯、理想盈利,其余新势力一片哀鸿。
零跑汽车、北汽蓝谷、小鹏汽车增速惊人,均超过130%,但依旧尚未盈利,海马汽车、众泰汽车前途未卜,众泰汽车真成了“保时泰”,产线被法院强制拆除,已无法复工复产。全球顾问公司AlixPartners预测,到了2030年,中国电动车品牌可能只会剩下15家。
即便新能源汽车赛道已经杀得尸山血海,仍然有不少科技公司准备进军电动汽车,小米公司已经杀入新能源汽车赛道,追觅科技近期宣布打造全球超豪华新能源汽车品牌,首款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2027年亮相,还有一些科技公司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这是为何呢?背后原因牵扯到中国房地产,在高峰期房地产对经济的总体贡献(包括上下游产业)可达GDP的25%~30%。但是随着房市市场衰落,这条产业链几乎崩溃,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链的汽车成为唯一能够冲击GDP和减低失业的方式。
中国汽车的总产值将接近GDP的10%,成为一个新的“第一经济支柱产业”,而且国家还在大力扶持,没有人会放弃这么大一块蛋糕和市场的。
这个发展背后也有隐患,中国工业能力冠绝天下,做啥啥过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将像光伏产业一样,最后形成产能过剩,因此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中,出口是一个很大的关键因素。
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面临的挑战:一是传统汽车制造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对中国汽车设置高门槛;二是目前全球依旧有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有误解,第一认为电动汽车并不安全;第二个,电动汽车的折损率跟车价折旧率非常高;第三方面,电动汽车是一个巨大的监控器,可以作为一个“人造死亡”或“人造意外”的制造器……
总之,中国电动车出口还任重而道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