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结对帮扶阿坝州红原县和壤塘县联席会召开
绵阳“结对帮扶”红原壤塘,能不能把“输血”变成“造血”?说实话,这是比签约仪式更重要的考题。9月中旬的联席会传递出很明确的信号:绵阳要在产业、民生、人才和民族团结上持续下功夫。官方表态很好听,喊得也扎实,但我觉得关键不在口号,而在那些看不见的细节上。比如文化旅游一旦铺开,如何既把民族文化转化为市场价值,又不让文化被简单地商业化;再比如所谓“带不走”的干部队伍,真能留得住、用得好、融得进当地社会吗?这些都是决定帮扶成败的节点。
说到现实,我有个朋友小李去年去过红原,他说那里的草原景色惊艳,但公共交通、冷链配送和旅游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游客愿意花钱,但产品包装和后端供应链跟不上,导致许多当地农特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这说明一个问题:有资源不等于能变现。绵阳在承诺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更要做的是把市场通路、品牌包装和物流能力一并带过去,否则继续是一场长久的“资源闲置”。
人才培养上,印象主义式的短期支教、短期援医,情感上有温度,但长期效果有限。我遇到一位在绵阳医院挂职两年的医生朱姐,她说“来支援时很投入,但回到岗位后缺少系统化的培训和职业晋升通道,很多知识和制度难以本地化落地”。所以,留人的关键不只是工资和补贴,而是建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机制:把学到的技能和管理方式切成一块块能落地的教材,与当地岗位需求对接,并通过长期导师制度和绩效共赢机制,真正把“手艺”留在当地,而不是把人带走就结束。
产业振兴不能只盯着游客和票价。绵阳和阿坝互补性强,这是优势,但要做到把“生态+民族文化+农牧业”三者结合成一条价值链。具体做法可以从小处着手:先在绵阳市场试点几款标识清晰、有质量保障的红原农特产品,做电商直播与线下渠道联动,确保包装、质检和冷链到位;同时支持本地合作社成立品牌治理机构,让收益部分回流到社区,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既能扩大需求,又能让当地居民真正受益,而不是临时打工赚钱再走。
生态保护必须跟产业发展并重。高海拔地区的脆弱生态容不得短视的开发。过去我在一次社区座谈会上听到村民说,外来项目来了就先上马建设,回头才谈环保约束。绵阳在推进文旅融合时,应该把生态红线写进合作协议里,明确环境监测和社区监督机制,让村民参与到项目评估和收益分配中,做到发展和保护同时算账。
衡量成效,需要一套简单可操作的监测指标,而不是只看签约金额或项目数量。说白了,帮扶要看数据。比如三年内当地中小学升学率和教师留任率是否上升,县医院门诊和可及性是否改善,农特产品进城渠道数量是否翻番,生态指标是否稳定。这些都可以设定为阶段性目标,配合公开的季度通报和社区评估,避免一哄而散的热闹。
最后,不少人会问,绵阳的这轮帮扶和以往有何不同?我觉得不同之处在于愿不愿意把“造血”和“共建”放在第一位。帮扶不是一次性给拨款或者短期派人,而是把“能力、市场和制度”这三样东西一起带过去。只有这样,“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才不是一句好听的口号,而是真正留在当地、融入当地、推动当地持续发展的力量。
你怎么看绵阳这次的帮扶策略,哪些具体做法你觉得更可能长期有效?说说你的观察或亲身经历,别只说表面感受,越具体越有参考价值。
来源:记者 秦远俊 唐冲 杨栋梁;编辑 何恩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