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不装了!《731》上映仅三天,就炸出了一群“牛鬼蛇神”
9 月 18 日,聚焦二战时期日本 731 部队罪行的电影《731》正式公映。这部承载着特殊历史意义的影片,自上映起就陷入了 “高票房” 与 “差评潮” 的两极漩涡 —— 首日票房便突破五亿,截至目前累计票房已超过七亿,可观的观影人次证明其话题关注度;但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上大量一二星评价涌现,影片评分持续走低,反对声音甚至上升到 “每天举报”“呼吁抵制上映” 的程度,两种极端反馈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的独特舆论图景。梳理网络上的负面声音,核心争议集中在四个方面:部分观众认为影片 “拍摄质量不佳,不建议观看”;有观点质疑影片 “存在美化日本人的情节”;还有家长担忧影片中 “血腥、色情、暴力元素可能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更有言论直指 “影片主创团队立场存在问题”。极端反对者中,有人以 “为孩子未来着想” 为由,公开呼吁对这部电影进行举报;甚至有网友声称 “影片影响自身企业运营,若企业倒闭将影响工人就业”,此类言论进一步加剧了舆论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负面评价中存在明显的 “同质化” 特征 —— 大量评论内容重复,呈现出 “复制粘贴” 的痕迹,有观点指出这是 “水军有组织操作” 的结果,并称那些刻意抹黑影片的人为 “行走的五十万”,认为他们急于通过舆论压制影片传播。这种异常的舆论态势引发更多人好奇:为何会有势力如此忌惮《731》?这部电影究竟是否如部分评价所言 “违背历史”?以下将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从历史细节还原、幕后创作故事、国际舆论反响三个维度,对影片相关争议进行深度解读。
《731》是否尊重史实:争议情节背后的历史真相
影片引发的核心争议之一,是部分观众认为 “影片存在美化日本人的情节”,理由包括 “电影中 731 部队给实验对象提供鸡蛋、苹果等食物”“实验基地环境整洁,铺设瓷砖、配备抽水马桶,地面墙壁一尘不染”,甚至有极端言论称 “推荐这部电影的人都是汉奸”。但结合历史常识与真实史料来看,这些所谓 “美化” 的质疑,实则是对 731 部队罪行本质的认知偏差。
从科学实验的基本逻辑来看,任何医学或生物实验都对环境洁净度有严格要求,731 部队作为以 “研究” 名义实施反人类罪行的机构,其实验场所保持干净卫生是开展 “实验” 的基础条件,并非 “刻意美化”。而关于 “给实验对象提供较好饮食” 的情节,历史真相远比表面更残酷 ——731 部队之所以让实验对象维持相对健康的饮食和情绪状态,本质是为了确保实验体生理机能稳定,从而获取更准确的实验数据,这种 “优待” 并非出于人道主义,而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的漠视与利用,是将人类异化为 “实验材料” 的冷酷手段。
真实史料记载显示,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政府每年给 731 部队拨付的军费超过 1000 万日元,充足的资金支持让该部队得以建立系统化的 “实验体系”。他们将抓捕的平民、战俘等实验对象分为 A、B、C、D 四个等级,分级标准完全取决于实验对象的健康状况 —— 健康状态最佳的实验体,会被优先用于传染病实验,待感染病菌后,再转用于冻伤实验等其他项目。电影中呈现的 “冻伤实验” 场景,正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实验人员将受害者带到哈尔滨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中,强迫其暴露肢体直至冻硬,随后用热水浇灌,在受害者的痛苦呻吟中观察组织坏死过程,甚至还将受害者冻掉的鼻子、耳朵戏称为 “圆溜溜的达摩”,这种带着戏谑的残忍,正是 731 部队罪行的真实写照。
更令人发指的是,即便经历多重折磨,只要实验对象尚未死亡,就会被用于 “枪击贯穿实验”—— 他们被强制排列成固定队形,实验人员通过枪击观察子弹对不同部位的损伤效果,直至生命被彻底榨干。电影中 “实验对象只有编号、没有名字” 的细节,同样源于历史事实:731 部队将受害者称为 “马路大”(日语意为 “圆木”),彻底否定其人类身份,而所谓的 “饮食优待”,不过是为了让这根 “圆木” 能在实验中发挥更多 “价值”。除冻伤实验外,影片还提及干燥实验、母爱实验等 731 部队的罪行,这些情节并非虚构,而是基于解密档案中记载的真实实验项目 —— 正是通过这些以活人为载体的残酷实验,日本在医学、化妆品研发等领域积累了早期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中国同胞的血泪。
针对 “影片为女大佐角色洗白” 的质疑,实则是部分观众对剧情细节的误读。电影中存在多个关键伏笔:女大佐身上有艺伎标志性的樱花烙印,跟随石井四郎乘飞机逃跑的几个孩子自称 “7 月”“8 月”“9 月”,孙茜饰演的角色林素贤被解剖时,腹中足月婴儿身上同样带有樱花烙印且被带上飞机。这些细节共同指向一个被忽视的历史背景 —— 这些看似 “日本身份” 的角色,实则是日本侵占东北期间,从中国平民中掠夺的后代。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十分明确:一方面通过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将这些孩子培养成 “精神实验体”,使其成为侵略工具;另一方面,这些孩子也可能被用于后续的生物实验。这种 “精神控制” 的罪行,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强制当地儿童学习日语、背诵溥仪登基诏书,试图从文化根源上磨灭他们的民族认同,这种对精神的摧残,其危害程度不亚于肉体折磨。
幕后故事:十一年磨一剑,主创团队为还原历史的坚守
《731》并非一部仓促制作的商业片,其背后是主创团队长达十一年的坚持与付出。导演赵林山为拍摄这部电影,几乎投入了半生心血 —— 为筹集制作资金,他抵押了个人房产;为确保历史细节的准确性,他亲自带领团队前往哈尔滨、日本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走访 731 部队遗址,采访多位幸存者及其后代,收集一手资料;团队还查阅了 8000 多页历史解密档案,整理了 400 多个小时的 731 部队原队员影像资料,这些海量素材成为影片创作的坚实基础。
在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面临的阻力远超预期。由于题材涉及敏感历史,影片筹备和拍摄阶段多次遭遇外部干扰,甚至有势力试图阻止影片完成制作。但团队始终没有放弃,他们深知这部电影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更在于对历史记忆的传承 —— 通过影像将 731 部队的罪行直观呈现,让更多人了解那段被忽视的黑暗历史。如今影片能够顺利全球公映,既是主创团队坚持的结果,也是公众对历史题材作品需求的体现。
国际舆论:日本对历史的回避与《731》的现实意义
从国际舆论视角来看,《731》引发的争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会对二战罪行的态度分歧。日本漫画行业作为其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作品中常出现 “廉价原谅” 的情节 —— 反派角色即便犯下屠城灭国的罪行,只要后期 “放下屠刀、真心忏悔”,就能获得主角的宽恕;或是通过渲染反派 “悲惨身世” 引发观众同情,以此消解其罪行的严重性。这种创作倾向的本质,是日本社会对二战罪行的回避与美化,他们试图通过虚构的 “和解”,掩盖历史上的真实暴行,缓解内心的罪恶感与不安。
这种心态在对待 731 部队罪行的态度上尤为明显。日本官方长期以来对 731 部队的罪行采取淡化甚至否认的态度,既不承认相关历史档案,也不向受害者及其家属道歉赔偿。此前拍摄《南京!南京!》时,就有日本演员透露 “南京大屠杀在日本是敏感话题”,731 部队的历史同样被排除在主流历史教育之外。这种对历史的刻意遗忘,正是他们害怕《731》这类影片传播的核心原因 ——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打破了日本构建的 “历史谎言”,让更多人了解到侵略者的真实面目。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下部分青少年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存在严重缺失。有博主在街头随机采访青少年 “日本哪一年入侵中国”,四个受访者中,一人回答错误,另外三人则表示 “不知道”。这种历史认知的空白,恰恰印证了拍摄《731》这类影片的必要性 —— 日本至今仍用 “终战” 代替 “投降” 描述二战结局,在战败书中充满不甘情绪,将战犯牌位供奉在靖国神社,把侵略勋章授予刽子手,持续通过文化、教育等途径美化侵略历史,试图让受害者遗忘伤痛。
影片结尾处,一句 “同胞们,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既是对历史的告慰,也是对当下的提醒 —— 如今的和平生活并非源于遗忘与原谅,而是无数先辈 “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 换来的。“忘战者危,强国者安”,面对仍在试图掩盖历史的势力,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为了让后代不再经历同样的苦难。
这部《731》值得每一位中国人走进影院观看,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鲜活的历史教材。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赵林山这样有担当的创作者,顶住外界压力,还原更多被遗忘的历史真相,让青少年在影像中读懂过去,在铭记中走向未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