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李昊然去世,年仅27岁非常优秀,同学悲痛悼念
27岁,IEEE一等奖刚到手,人没了。普林斯顿的邮件里那句“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同事”冷冰冰,像把没开刃的刀,戳得人发懵。
李昊然最后一条动态是两周前的日落,橘色滤镜,配文只有一个“嗯”。
同学说他平时连表情包都懒得用,突然发图,像提前打招呼。
现在回头看,那声“嗯”像把门轻轻带上。
家属飞到美国,第一句话:不接受捐款。
干脆得像他写代码的风格,不留冗余。
校方倒是很迅速地用上了“纪念奖学金”四个字,专门给中国留学生。
听起来体面,可奖学金三个字,听着总像把死亡换算成KPI。
导师在会议里临时加了个纪念环节,展示他未完成的量子计算手稿。
PPT切过去,第一页写着“To becontinued”,全场安静三秒,像集体被按下暂停键。
警方通报排除他杀,死因还在检验。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答案可能简单到残忍:一个人把自己写进了死循环。
IEEE把他的论文收进“年度杰出论文纪念专辑”,评论区最高赞是:“奖拿了,人没了,这专辑名字真讽刺。
”
清华校友会和普林斯顿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正张罗线上追思会,时间定在9月25日。
有人提议放他最爱的《BohemianRhapsody》,被否决了,说太像电影桥段。
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更直接:2023年求助量涨40%。
校方准备招中文心理咨询师,听起来像亡羊补牢,但羊已经没了。
知乎上,海外研究生们开了个“学术压力应对”专题。
最高票回答只有一句话:“别把自己当耗材。
”
李昊然的高中母校济南历城二中设了纪念展板,校领导讲话时提到“激励后来人”。
台下有学生小声嘀咕:“激励什么?
激励我们拿奖后早点死?
”
合作者说,他的研究已经进入工业应用阶段。
意思是,理论马上要变成钱,他却没赶上分钱。
日落照片还在他主页挂着,点赞数从37涨到3000+。
最新评论是:“哥,你那边日落几点?
”
没人敢问,他看到的最后一道光,是不是和滤镜里一样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