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7-26 08:24

陵组词有哪些(一三年级下册陵字组词大全)

本文陵组词有哪些(一三年级下册陵字组词大全)内容都在下面,请亲们详细阅读,祝您开心!


陵在开头陵邈
傲不为礼﹐轻慢。
陵虐
欺压。
陵师
1.指陆军。 2.驾御。
陵物
藐视人﹐看不起人。
陵邱
见“陵丘”。
陵溪
山陵与溪涧。
陵陷
欺凌陷害。
陵屯
丘阜。
陵薮
山陵和湖泽。泛指山野。
陵卫
古代皇帝陵墓的宿卫。
陵台
1.即陵署。唐开元十三年改陵署为陵台。 2.陵墓。
陵陆
山陵与平地。
陵室
藏冰的屋子。陵﹐通“凌”。
陵蔑
凌侮蔑视。
陵木
即陵树。
陵令
守护天子陵墓的长官。
陵隧
墓道。
陵田
陵墓旁的田地。
陵螺
昆虫名。蜗牛的别名。
陵堂
陵墓内停灵柩或设灵位的厅屋。
陵乱
杂乱无次序。
陵隰
山陵和低湿之地。
陵庙
祖墓和宗庙:职奉陵庙|拜谒陵庙。
陵威
谓以威势使之折服。
陵母知兴
《汉书.王陵传》﹕“王陵﹐沛人也……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陵卒从刘邦定天下。后因以“陵母知兴”为识大局知兴亡的典故。
陵躐
超越等次。
陵辱
欺凌侮辱。
陵临
高下相凌。谓相颉颃﹐比个你高我低。
陵骞
高飞﹐高就。
陵霜
傲霜。
陵突
1.凌犯﹔触犯。 2.超越﹔突出。
陵母伏剑
王陵为汉将。项羽取陵母﹐欲以招陵。有汉使来﹐陵母见之﹐谓曰﹕愿告吾儿﹐汉王长者﹐必得天下﹐子谨事之﹐无有二志﹐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烹陵母。后陵卒从汉王定天下﹐封为安国侯。事见《汉书.王陵传》。
陵诮
欺凌斥责。
陵颓
衰落败坏。
陵人
1.以势压人。 2.侵袭人体。
陵冒
冒犯﹐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
陵寝
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
陵铄
欺压﹔欺蔑。
陵署
典守天子陵园的官署。
陵慢
欺凌轻慢。
陵山
山陵。
陵弱
1.欺凌弱者。 2.逐渐衰弱。
陵尚
胜过﹔超越。
陵峦
1.攀越山峦。 2.丘陵峰峦。
陵夺
侵凌劫夺。
陵原
1.丘陵和平原。 2.陵寝。
陵暴
轻侮。
陵德
谓轻侮有德行的人。
陵忽
欺凌轻慢。
陵轶
1.凌驾﹔超越。 2.欺凌。
陵户
守护帝王陵墓的人家。
陵差
谒陵之事。
陵官
宿卫皇陵的官吏。
陵节
超越制度规定之范围。
陵岗
见“陵冈”。
陵云
1.驾云飞升。谓羽化登仙。 2.高矗至云霄。 3.比喻志气高超或笔力矫健。
陵傲
凌侮轻慢。
陵阳山
1.相传为陵阳子明得仙之地。在今安徽宣州城内。 2.水银的别称。
陵逼
1.亦作“陵偪”。 2.欺凌逼迫。
陵竞
1.争竞﹐不肯相让。 2.欺罔主上﹐躁于进身。 3.戒惧貌。小心谨慎貌。
陵折
欺凌﹑折辱。
陵兵
被压制的。
陵汩
践踏毁弃。
陵阜
1.丘陵。 2.坟墓。
陵晨
凌晨﹔清晨。
陵居
居于高地。
陵伐
侵凌﹐攻伐。
陵撞
谓超越轨道以相撞。
陵驾
超越﹔高出其上。 超越;高出徒以冯借世贤,用相陵驾。——《宋书.恩幸传序》
陵藉
欺辱践踏。
陵嶒
犹崚嶒。不平貌。喻坎坷。
陵籍
谓欺压作践(他人)。
陵邑
1.汉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 2.山丘和城邑。
陵阴
寒冷。
陵压
欺压。 欺压
陵宇
帝王的陵墓。
陵虚
1.飞行于空际。 2.凭空﹐没有依凭。
陵场
陵墓周围的场地﹔陵园。
陵制
欺压控制。
陵跨
1.跨越﹔凌驾。 2.侵越。
陵阻
欺凌阻难。
陵轹
1.欺压﹐欺蔑。 2.凌驾﹐超越。同“凌轹”
陵鲤
即鲮鲤。穿山甲。
陵踰
僭越﹐超出规定的范围。
陵历
谓星辰超越本来轨道而进入他星轨道﹐常指日月蚀现象。
陵横
欺压横行。
陵诳
侵凌欺骗。
陵掩
遮掩。
陵陂
山坡﹔地势较高的田地。
陵政
轻藐国家的政法。
陵冬
傲然不为冬寒所屈﹔敢于冒犯冬天的寒威。
陵兆
墓域﹐坟地。兆﹐同“垗”。
陵栢
见“陵柏”。
陵篡
越位篡权。
陵犯
冒犯﹔侵犯。
陵持
磨难。
陵谨
小心谨慎。
陵曳
凌侮捶挞。
陵厉
1.超越﹐凌驾于……之上。 2.蜿蜒貌。 3.咄咄逼人貌。 4.气势猛烈。
陵柏
1.亦作“陵栢”。 2.陵墓上的柏树。
陵空
凌空。高入天际。
陵衡
水草名。即荇。
陵窘
窘迫。
陵易
欺凌。
陵风
1.驾着风﹐乘风。 2.形容高峻。
陵霄
1.直上云霄。形容飞得极高。 2.宫殿名。
陵壑
山陵丘壑。
陵道
陵墓的甬道。
陵斥
侵凌﹔侵犯。
陵纵
1.谓声音高扬﹐传播高远。 2.任意奔驰﹔肆意践踏。 3.谓放纵无忌﹐任意欺辱百姓。
陵园
帝王或诸侯的墓地。现指以陵墓为主的园林。
陵轧
1.欺凌﹐倾轧。 2.欺压﹐欺侮。
陵阪
山坡。
陵次
陵墓旁。
陵京
1.高大的丘陵。 2.陵寝。
陵阳
1.即陵阳子明。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2.山名。在今安徽石台北。一说在宣州城内。相传为陵阳子明得仙之地。 3.古曲名。
陵偪
见“陵逼”。
陵鱼
1.古代种族名。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鱼。
陵蹙
凌逼。
陵聚
积聚如山。形容多。
陵表
墓表﹔墓碑。
陵稻
陆生稻。也叫旱稻。
陵诋
欺侮诋毁。
陵冢
帝王的陵墓。
陵殿
陵墓旁的配殿。
陵县狐
陵县李太史家,每见瓶鼎古玩之物,移列案边,势危将堕。
陵寝门
陵寝门也叫三座门、琉璃花门,位于隆恩殿后面,是后院的门户。
陵歌诀
《陵歌诀1》是作者雪雨雪月雪纷飞创建的原创虚拟小说,首发于汤圆创作,并独家签约。
陵川话
陵川话即通行于山西晋城陵川县一带的方言,属于晋语口语邯新片获济小片。
陵在结尾钟陵
即钟山。
中山陵
*的陵墓。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坡。建于1926-1929年。1929年6月1日,*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葬于此。陵依山而筑,占地约130公顷,陵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灵柩安放在祭堂后墓室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陵
即朱陵洞天。道家所称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湖南衡山县。借指神仙居所。
昭陵
在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九嵕山。唐太宗之墓。以山为陵。原有宫殿三百七十八间,雄伟壮观,现多有破坏。昭陵周围有一百六十多座陪葬墓。设有昭陵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江陵
明张居正,湖北江陵人,故称“张江陵”。
元陵
唐代宗李豫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的坛山。
裕陵
1.古代帝王陵墓名。
于陵
地名。借指陈仲子。因居于陵﹐故称。
羽陵
古地名。《穆天子传》卷五:“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蠧书于羽陵。”郭璞注:“谓暴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后以“羽陵”为贮藏古代秘籍之处。
阴陵
春秋楚邑。为项羽兵败后迷失道处。汉时置县。故城在今安徽定远西北。
堙陵
犹废置,败落。
谒陵
拜谒陵墓。 到陵墓前拜谒;瞻仰陵墓
阳陵
古曲名。又称《阳阿》。
尧陵
帝尧陵墓。在今山西省临汾县东北七十公里郭村西隅涝河北侧。陵前有祠,传为唐初所建。自元历清,多次重修,至今完好。按,古籍多载尧陵在山东菏泽与濮县(今属河南省)交界处。因河水泛滥,今遗迹无存。依古史“尧都平阳”之说,陵墓宜在山西。参阅《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河水四》﹑《嘉庆重修一统志.平阳府》。
严陵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后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延陵
1.古邑名。春秋吴邑,公子季札因让国避居(一说受封)于此。故址在今江苏常州市。 2.借指季札。 3.汉成帝陵。 4.指汉成帝。 5.复姓。南朝宋有延陵盖。见《宋书.谢晦传》。
徐陵
徐陵(507-583)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学士。入陈,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监。为宫体诗代表作家之一,编有《玉台新咏》传世。明人辑有《徐仆射集》。
信陵
见“信陵君”。
嚣陵
见“嚣凌”。
孝陵
1.明太祖陵,在今南京市东北锺山南面。明初置卫守护,故其地名孝陵卫。 2.借指明太祖朱元璋。 3.清世祖陵,在今河北省遵化县昌瑞山主峰南麓。
襄陵
谓大水漫上丘陵。
崤陵
即崤山。
献陵
明代仁宗皇帝陵墓。十三陵之一。参见“十三陵”。
显陵
1.五代晋高祖陵。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 2.辽世宗陵。在今辽宁省北镇县医巫闾山。 3.明兴献皇帝陵。在今湖北省钟祥市东。
五陵
1.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汉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 2.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 3.指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园,均在长安附近。 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长安附近。当时富家豪族和外戚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
相陵
1.亦作“相凌”。 2.谓相互侵扰。
腾陵
见“腾凌”。
颓陵
衰替。
泰陵
1.陵名。唐玄宗陵。在陕西省蒲城县东北金粟山。 2.陵名。宋哲宗陵。在河南省巩县西南。本名永泰陵。宋人常称之为泰陵。 3.陵名。明孝宗陵。在北京市昌平县笔架山东南。 4.陵名。清世宗陵。在河北省易县永宁山。
松陵
1.吴淞江的古称。为太湖支流三江之一,由吴江县东流与黄浦江汇合,出吴淞口入海。 2.吴江县的别称。
俟吕陵
复姓。北周有俟吕陵始。见《周书.尉迟迥传》。
寿陵
1.指帝后生前预筑的陵墓。 2.“寿陵余子”的省称。
十三陵
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名为: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中长陵规模最大。
思陵
宋高宗赵构死后葬于会稽之永思陵。宋人因以“思陵”为高宗的代称。
上陵
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属《鼓吹曲辞》。以其首句“上陵何美美”得名。
少陵
1.汉宣帝许后之陵。因规模比宣帝的杜陵小﹐故名。 2.指唐诗人杜甫。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白陵
雄黄的别名。
巴陵
1.旧县名。晋太康元年置,治所在今湖南岳阳。1913年改名岳阳县。 2.郡名。南朝宋元嘉十六年置。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隋开皇九年废。唐天宝元年复置。干元元年改称岳州。隋末罗县令萧铣起兵,即以此为根据地。 3.山名。在岳阳县治西南,滨洞庭湖。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霸陵
即灞陵。汉文帝陵名。
灞陵
古地名。本作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文帝葬于此,故称。三国魏改名霸城,北周建德二年废。
暴陵
欺压。
北陵
1.泛指在北的山或丘陵。 2.特指茂陵。
避雨陵
指殽山北陵,即东殽山。山﹑陵同义。二陵即东殽山和西殽山,中有古道,其两侧高山相嵚,可避风雨。传说周文王曾避风雨于此。
长陵
1.高大的土山。 2.汉高祖﹑北魏孝文帝﹑明成祖陵墓名。汉高祖墓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魏孝文帝墓在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明成祖墓在北京市昌平县。
朝陵
帝王拜扫祖先陵墓。
乘陵
见“乘凌”。
春陵
春申君和信陵君的并称。
大陵
1.亦作“太陵”。 2.星官名。属胃宿﹐共八星。
丹陵
地名。传说为尧的诞生地。
二陵 [èr líng]
即二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杨伯峻注:“二陵者,东崤山与西崤山也。”
东陵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定陵
明十三陵之一。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后的陵墓。在北京市昌平天寿山。墓室由五个极其高大宽敞的石筑殿堂联结组成。前﹑中﹑后三殿及左右配殿有五重雕刻精美的石门。随葬品有金冠﹑龙凤冠﹑龙袍﹑谥宝﹑谥册﹑金银器﹑玉器﹑装饰品和丝织品等。经发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下宫殿”之谜,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59年辟为定陵博物馆。
雕陵
栗林名。《庄子.山木》﹕“庄周游乎雕陵之樊。”成玄英疏﹕“雕陵﹐栗园名也。”一说山陵名。王先谦集解引司马彪曰﹕“雕陵﹐陵名。”
杜陵
1.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并改杜县为杜陵县。晋曰杜城县,北魏曰杜县,北周废。 2.汉宣帝陵墓。 3.指唐杜甫。
房陵
古地名。在今湖北省房县境内。秦始皇曾徙嫪毐舍人四千余家及吕不韦﹑赵王迁于此;西汉诸侯王有罪亦多徙于此;唐武则天徙中宗于此;宋太祖徙周恭帝﹑宋太宗徙秦王廷美于此。
高陵
1.高丘,山丘。 2.指陵墓。 3.陵墓名。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名。在河北省临漳县西。参阅《嘉庆一统志.彰德府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四.彰德府》。 4.陵墓名。三国吴孙坚墓名。在江苏省丹阳市西。参阅《嘉庆一统志.镇江府二》。 5.复姓。汉有高陵显见《通志.氏族三》。
干陵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在陕西干县梁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兽﹑华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马﹑石狮﹑述圣记碑和无字碑等,是唐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品。解放后,对干陵的一些陪葬墓进行了发掘,如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及章怀太子墓等,发现了极为精美的壁画﹑线雕画和大量的陶俑等历史文物。
纥豆陵
复姓。
桂陵
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一说在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战国时,齐将孙膑用“围魏救赵”计,大败魏军,生擒魏将庞涓于此。参阅《孙膑兵法.擒庞涓》。
黄陵
1.地名。在湖南省湘阴县北,滨洞庭湖。传说舜二妃墓在其上。有黄陵亭﹑黄陵庙。 2.即黄陵庙。 3.泛指有贤德之后妃墓。 4.黄帝陵墓。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上。亦名桥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陵
见“广陵散”。
黄帝陵
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传为轩辕黄帝的陵墓,简称黄陵,史称桥陵。相传创自汉代,历代均有修葺。桥山顶有黄帝陵墓和祭亭,陵前有汉武帝求仙台。山下建有轩辕庙,周围古柏参天,其中最大一棵高20米,传为黄帝手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陵
汉代帝王的陵园。
侯吕陵
复姓。北周有侯吕陵始。见《周书.杨干运传》。一说,“侯吕陵”当作“俟吕陵”。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吕氏》。
骄陵
骄横凶暴。
跻陵
犹攀登。
踖陵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南。
金陵
1.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 2.中晩唐人常以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3.北魏拓跋珪陵墓。在今*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故盛乐城西北。 4.指四川铜陵山。
京陵
1.高丘大阜。 2.指皇陵。
景陵
1.陵墓名。北魏宣武帝墓,又名宣武陵,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北邙山。 2.陵墓名。唐宪宗墓,在今陕西省干县。 3.陵墓名。金睿宗墓,在今北京市房山县西北大房山。 4.陵墓名。明宣宗墓,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北天寿山。 5.陵墓名。清圣祖墓,在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昌瑞山。
九陵
高山峻岭。
哭昭陵
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太宗墓)哭诉。唐李洞逸句:“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后因以“哭昭陵”为哭诉冤恨之典。
魁陵
小土丘。
历陵
1.亦称“历阪”。 2.即历山。相传为舜所耕之处。
两广丘陵
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低山、丘陵的总称。分布于南岭以南。海拔多在200两广丘陵400米之间,少数山峰超过1000米。广东境内多花岗岩丘陵。广西境内多石灰岩地形,桂林、阳朔一带的奇峰异洞尤为著名。海岸曲折,多岛屿。富矿藏。
零陵
古地名。在今湖南宁远东南。相传舜帝葬于此。
陆陵
高平之地。
六陵
指永思陵﹑永阜陵﹑永崇陵﹑永茂陵﹑永穆陵﹑永绍陵﹐乃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的陵墓﹐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十八公里之宝山(又名攒宫山)。
冥陵
见“冥凌”。
马陵
古地名。春秋 卫 地。在今 河北 大名 东南。公元前584年 晋景公 与诸侯会盟于此。战国 属 齐,公元前341年 齐 将 孙膑 伏兵杀 魏 将 庞涓 于此。《春秋·成公七年》:“八月戊辰,同盟于 马陵。”杜预 注:“马陵,卫 地。”《战国策·楚策一》:“夫 牛阑 之事,马陵 之难,王之所亲见也。”鲍彪 注:“魏 三十年,齐 破 魏 马陵。”宋 梅尧臣《古柳》诗:“飞霆痕尚白,如斩 马陵 庞。”《醉醒石》第十回:“马陵 万弩伏,减灶诱狂夫。”参见“马陵书树”。
茂陵
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汉武帝墓。公元前139年建。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墓高46.5米。茂陵东有卫青墓、霍去病墓和霍光墓;西有李夫人墓。霍去病墓前石雕众多,尤以雕马为最。设有茂陵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陵
谓自取陵替﹑衰落。
明孝陵
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西南坡独龙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建于1381-1383年。马皇后先于明太祖葬入,因马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陵前有八百多米长的神道,两旁立有石人、石兽十八对。陵墓现存有宝城、明楼和神功圣德碑等,明楼后是陵寝,是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合葬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陵
陵墓。
南唐二陵
指五代南唐国建立者李昪的永陵和中主李璟的顺陵。在江苏江宁牛首山附近的高山南麓。1950-1951年发掘。墓室有前﹑中﹑后三室,每室各附侧室;结构除石室外,还有砖室;墓室装饰有浮雕和彩画。对唐宋间建筑装饰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墓中遗物在宋初即遭盗掘。出土的有陶俑﹑陶瓷器﹑铜镜残片﹑玉器﹑骨器等。
南陵
1.南边的陵墓。 2.专指汉代薄姬之陵。 3.指南陵戍。晋置,故城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北。
秦始皇陵
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000米骊山北麓。占地12万平方米。分内外二城,内城方形,周长2525米;外城长方形,周长6294米。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动用七十万人建陵。陵园规模宏大,墓冢高55米。1974年在陵园外城以东1000余米处发掘出陶俑坑,出土兵马俑数千个。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欺陵
同“欺凌”。
陪陵
1.古代指臣子的灵柩葬在皇帝坟墓的近旁。 2.附葬﹐合葬。
毗陵
1.亦作“毘陵”。 2.古地名。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3.指明代学者﹑藏书家唐顺之。因其为武进人,故称。
平陵
1.平地和丘陵。 2.西汉五陵之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汉昭帝筑陵置县,死后葬此。 3.借指京都。 旧县名,汉昭帝死后葬平陵,因置平陵县,三月魏改之为始平,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乐府诗集.平陵东》
七陵
指西汉七个皇帝的陵墓。宣帝葬杜陵,文帝葬霸陵,高帝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合称“七陵”。
清陵
清代帝后的陵墓。依其分布状况可分四区。
侵陵
见“侵凌”。
寝陵
帝王的陵墓。
乾陵
在陕西省乾县北梁山。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依梁山而筑,十分雄伟。入口甬道长63米,排列有石人、石兽、华表等一百十三件。有著名的武则天无字碑。陵东南有十七座陪葬墓,已发掘出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等墓。设有乾陵博物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陵
借指在 青陵台 殉情的 韩凭 之妻。
桥陵
1.即黄帝陵。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参见"桥山"。2.唐睿宗李旦陵。在陕西省蒲城县北丰山。3.泛指帝王陵墓。
丘陵
坡度比较缓和,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如中国的江南丘陵。 地形的一种,指地势起伏不平,连接成的小山穿过一片丘陵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清东陵
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清代帝王陵墓。因与西陵相对,故称东陵。共有帝陵五座,即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还有皇太极后昭西陵,慈禧、慈东陵等后陵十五座以及妃嫔、王公、公主陪葬墓一百三十多座。始建于1661年。裕陵地宫已对外,慈禧陵墓于1928年曾被盗掘。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西陵
在河北省易县西梁各庄方蒙山下。清代帝王陵墓。因与东陵相对,故称西陵。共有帝陵四座,即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崇陵,还有后妃、王公、公主墓十四座。始建于1730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鹊陵
即鹊岸。
夷陵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县东。 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县东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海陵
现在江苏省泰州市。 现在江苏省泰州市
穨陵
衰替。《后汉书·赵咨传》:“自 成 康 以下,其典稍乖。至於 战国,渐至穨陵,法度衰毁,上下僭杂。”李贤 注:“穨陵,谓穨废陵迟。”
汤陵
也就很明白了。唐《括地志》也提到:“洛州偃师县东六里有汤冢,近桐宫,盖此是也。”北宋《太平寰宇记》则说:“偃师县汤陵坑在县东北山上八里。
关羽陵
中国现有三处关羽陵墓。
逄伯陵
逄姓出自姜姓,上古炎帝之后,起源于6000年前。
百鸟陵
白鸟陵即倭建的陵墓。
夏水襄陵
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陵在中间子陵台
东汉严子陵隐居钓鱼处。在浙江桐庐县南富春山腰间,有东西两台,各高百余米。东称严子陵钓台,西是宋末谢翱哭文天祥处。
竹陵春
酒名。
昭陵六骏
唐雕塑。即昭陵前的六件骏马浮雕石像,刻于公元637年。六马为唐太宗征战所骑。内“拳毛驹”、“飒露紫”两件1914年被盗往美国,“什伐赤”、“青骓”、“特勒骠”、“白蹄乌”四件今存国内。
于陵子仲
战国时隐逸之士。或谓即陈仲子。
延陵子
见“延陵季子”。
延陵季子
指春秋时吴公子季札。相传吴王寿梦有四子:诸樊(或称谒)﹑馀祭﹑馀眛(一作夷昧)﹑季札。季札贤,寿梦欲废长立少。季札让不可。寿梦卒,诸樊立,与馀祭﹑馀眜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季札。季札离国赴延陵(一说封于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世称延陵季子。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
延陵剑
汉刘向《新序.节士》载,春秋时延陵季子(吴公子季札)将出访晋国,带宝剑经过徐国,徐君观剑不言而之。延陵季子为有晋国之使,未即献剑,然心已许之。及使晋返,而徐君已死。于是乃以剑挂徐君墓树而去。后用为不忘故旧的典实。
信陵君
信陵君(?-前243)即“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魏安厘王异母弟,名无忌,封信陵君。礼贤下士,有食客三千人。大梁夷门监者侯嬴老而贤明,信陵君‘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家,奉为座上客。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邯郸,赵求救于魏,信陵君用侯嬴计,使如姬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救赵却秦。后留赵十年,归魏,率五国之兵大破秦军,直至函谷关。终因谗毁,为魏王所忌,乃谢病不朝。见《史记.魏公子列传》。
五陵原
汉代五个皇帝陵园所在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的渭北高原上。
五陵儿
犹言五陵年少。
五陵气
见“五陵豪气”。
武陵蛮
汉时对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因其地为武陵郡,故名。
西陵桥
见“西泠”。
西陵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境内。分东、西两段,长42千米;中为宽谷间隔。以滩多水急为特点。峡内的三斗坪为长江三峡工程大坝坝址。
武陵客
指避世隐居的人。
武陵川
见“武陵源”。
武陵源
在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北段。为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包括张家界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天子山风景区。属张家界市管辖。总面积360平方千米。是一处主要以砂岩峰林地貌和原始次生林为内容的自然风景区。景区内山奇水秀,千峰万壑,森林茂密,风景佳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霸陵桥
即霸桥。因灞水西高原上有汉文帝霸陵﹐故称。
城陵山
山名。详“城陵矶”。
东陵侯
指汉邵平。以种“东陵瓜”而著名。
雕陵鹊
寓言中的巨鹊。语本《庄子.山木》﹕“庄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
杜陵老
指唐杜甫。
杜陵叟
1.指杜陵的老农夫。 2.指唐杜甫。
杜陵布衣
唐杜甫的自称。
杜陵杰
指唐杜甫。
杜陵翁
指唐杜甫。
杜陵遗老
指唐杜甫。
杜陵野老
唐杜甫的自称。杜甫祖籍杜陵,他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故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杜陵屋
唐杜甫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因指破旧的房屋。
杜陵野客
唐杜甫的自称。
风陵堆
见“风陵”。
甘陵部
《后汉书.党锢传序》:“初,桓帝为蠡吾侯,受学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謡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议,自此始矣。”此为士大夫树党之始。后成典实,用以泛指朋党。
黄陵祠
即黄陵庙。
广陵涛
汉 枚乘《七发》:“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 广陵 之 曲江。”后即以“广陵涛”称 广陵(今 扬州)曲江 潮。汉 时其势浩大,蔚为壮观。尔后势渐杀。唐 大历 后迄不见。唐 李白《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诗:“我来 扬都 市,送客回轻舠。因夸 楚 太子,便睹 广陵 涛。”清 赵翼《庐山》诗:“广陵 涛接 潯阳 涛,夜梦 五老 来相招。”参阅 清 汪中《述学·广陵曲江证》、清 梁章鉅《<文选>旁证》。
黄陵庙
1.庙名。传说为舜二妃娥皇﹑女英之庙,亦称二妃庙,在湖南省湘阴县之北。 2.庙名。即黄牛庙。
广陵散
琴曲。相传嵇康因反对司马氏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存琴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取材于聂政刺韩王故事。散(sǎn)。
黄陵曲
民间曲调名。
韩陵石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之,于后无敢言者。时温子升作《韩陵山寺碑》,信读而写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后因以“韩陵石”借指好文章。
诃陵樽
酒器名。
嘉陵江
长江上游川江段四大支流之一。源于陕西境内秦岭南部,纵贯四川盆地中部,在重庆汇入长江。长1119千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长江支流中占首位。下游有著名的小三峡。水能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内河航道。 长江上游支流。在中国四川省东部,发源于秦岭,在重庆市注入长江,全长1119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
迦陵毗伽
见“迦陵频伽”。
迦陵频伽
梵语的音译。鸟名,意译为好声鸟。佛教传说中的妙禽。
金陵春
酒名。
兰陵王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三段,一百三十字或一百三十一字,押仄声韵。
李陵台
指汉李陵的墓。
零陵香
香草名。
青陵粉蝶
《太平寰宇记》卷十四引 晋 干宝《搜神记》:“大夫 韩凭 取妻美,宋康王 夺之,凭 怨王,,妻腐其衣,与王登臺,自投臺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蝶。 ”后因以“青陵粉蝶”指离别的妻室。
青陵台
亦作“青凌臺”。 李冗《独异志》卷中引 晋 干宝《搜神记》:“宋康王 以 韩朋 妻美而夺之,使 朋 筑 青凌臺,然后杀之。其妻请临丧,遂投身而死。王令分埋臺左右。”《太平御览》卷一七八引《郡国志》:“鄆州 须昌县 有 犀丘城 青陵臺,宋王 令 韩凭 筑者。”后因以“青陵臺”为咏爱情坚贞的典故。
广陵五宗
“广陵五宗”指清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诗人宗元鼎、宗元豫、宗元观和宗子瑾、宗子瑜。
武陵郡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零陵郡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1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原起舜帝二位妃子娥皇、女英寻夫来到潇水、湘水会合处,因这里三面环水视,视为是舜帝陵墓。
庐陵王
庐陵王是中国古代郡王爵。
福陵山
女妖卵二姐住的山她在此建立云栈洞,后猪八戒招赘到福陵山云栈洞的卵二姐家,可一年后,卵二姐就死了,全部家当全给了猪八戒。
於陵仲子
咏隐士。
广陵
僧有客于广陵亡其名。
霸陵折柳
在霸陵这折下柳枝喻为送别友人之意。
皇家陵园
埋葬帝王的场地。
风陵晓渡
神话传说中女娲氏之墓。
金陵寺岗
因此处古建有金陵寺而得名。
阳陵大侠
阳陵大侠朱安世,西汉汉武帝时期人,生卒年不详,侠,是“以武犯禁”即用触犯律例的意思。
子陵钓滩
意思是归隐山林,过隐逸生活。
於陵故城
於陵,又作逢陵。
大陵星官
“陵墓”。
陵的成语五陵豪气
指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五陵年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
下陵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
违强陵弱
避开的,欺凌弱小的。
寿陵匍匐
寿陵:古地名;匍匐:在地上爬。指胡乱模仿别人不成,反而失去了原来的样子。
寿陵失步
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来所会的东西也忘掉了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山陵崩
诸侯帝王死亡的委婉语。
深谷为陵
深谷变成山陵。常喻人世间的重大变迁。
霸陵伤别
比喻送客上路,黯然伤怀。
霸陵醉尉
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
暴内陵外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
广陵观涛
广陵:县名。 在广陵观看长江的波涛。比喻游兴极佳。
广陵散绝
比喻优良传统断绝或后继无人。《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海桑陵谷
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怀山襄陵
怀:包围;襄:上升至高处;陵:大土山。大水包围山岳,漫过丘陵。形容水势很大或洪水泛滥。
陵土未干
陵:陵墓。指皇帝刚死不久。
陵弱暴寡
指欺凌弱小者和少数。
陵迁谷变
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
陵上虐下
陵:通“凌”,欺侮;虐:残暴,侵害。欺侮在上的人,侵害在下的人。
陵劲淬砺
指强劲锋利。
陵谷变迁
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
陵谷沧桑
陵:山陵;谷:山谷。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巨变迁。
片石韩陵
比喻少见的好文章。
日陵月替
指逐渐衰落、弛退。
震风陵雨
震:震动,大;陵:大。指疾风暴雨。形容风雨来势猛。




本文陵组词有哪些(一三年级下册陵字组词大全)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陵组词有哪些(一三年级下册陵字组词大全)